教育孩子從不是母親一個人的事,父親其實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知名的心理學教授李玫瑾就曾提到過,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并不弱于母親。
如果父親長期缺位,孩子不僅難管教,在性格上可能也會出現一些缺陷。
多項研究發現,男孩得到充足的父愛,會更聰明、更有人格魅力。
一個父親,對兒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讓兒子產生「性別認同」
一般孩子到了兩歲半的時候,性別意識開始萌芽,開始對自己的身體產生興趣;到了三歲以后,性別意識出現,開始明白同性和異性的差異;五歲以后,則開始把某些特定的人物性格跟性別聯系起來。
例如男孩開始知道,想要成為一個男子漢,需要具備勇敢、堅強、有擔當、有責任感等質量。
而父親就是男孩最開始學習的榜樣,他們從父親身上認識到男人應該是什麼樣,要做哪些事情,進而產生「性別認同」。
2、讓兒子產生「自我認同」
其實,也就是自信心的樹立。
不同于母親對孩子有「自帶濾鏡」的愛,她們愛孩子、夸贊孩子是本能,父親在孩子眼中更代表著「權威」,如果能得到他的肯定,對孩子自信心的樹立是尤為關鍵的,尤其對男孩而言,獲得「偶像」的肯定,他們很容易產生自我認同感。
3、影響兒子的價值觀
專家認為,孩子4歲以后,往往就會開始追隨效仿父親。父親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性格秉性、三觀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1、大男子主義的爸爸
這類爸爸的「父權意識」是非常強的,認為自己位于家庭的權力中心,說一不二,妻子和老婆都要聽自己的,否則就會發脾氣。
從小在這種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出現兩種結局:
一是復刻父親的「三觀」,以后也成了一個大男子主義的男性,在家當個「甩手掌柜」,等著妻子和孩子來服務自己。 另一方面從小在爸爸掌控欲下成長,被剝奪說話的空間,導致男孩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甚至可能會習慣性自我懷疑,不夠自信,變得懦弱自卑又沒主見。
2、情緒不穩定的爸爸
有一類父親,時刻在「失控」的邊緣,他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缺乏耐心,經常會因為一點芝麻大的小事而生氣,然后把孩子吼一頓。
這種「暴躁」的教育方式所帶來的后果如何呢?
在家庭關系中,父親往往是金字塔尖上的,等級比較高的,他們如果對著金字塔底端的孩子發泄情緒,小孩沒有能力反抗,只能被動承受爸爸的負面情緒。
結果就導致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進而變得唯唯諾諾,膽小怕事,長期下去,小孩可能還會變成「討好型人格」。
3、不愿意陪伴家人的父親
喪偶式育兒、父愛缺失,這應該是很多中國家庭都會出現的問題。
《2017年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中提到,爸爸能陪伴孩子的家庭僅占12.6%。
很多爸爸在孩子的眼中,就像是天邊的云,你明明每天都能看見,可就是抓不住。他們每天能抽出玩手機的時間,都不愿意好好陪陪孩子。
別問為什麼,問就是「你知道我在外面賺錢有多辛苦嗎?」
這種家庭氛圍,對孩子的影響無疑也是巨大的——
研究發現,童年時缺少父親陪伴的小孩,他們普遍存在焦慮、自卑、有依賴性、沒主見等問題,而且對男孩的影響更大。
1、孩子十歲前,父親再苦再累也要好好陪孩子
研究發現,孩子出生的頭十年,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
這個階段,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更強,而且性格和三觀也在被塑造,爸爸不妨利用好這個黃金期,好好地陪伴孩子。
2、做一個優秀的父親,要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們也能理解現在的成年人有自己的壓力,父親要承擔養家的責任,平時承擔的壓力可能孩子們還不能體會。
有時候如果在外面不太順心,孩子如果還不聽管教,就特別容易生氣,但一個優秀的父親,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美國親子教養專家勞倫斯·科恩提出,家長要學會「蓄杯」理論,要學會適時關愛自己,關注自己的情緒,學會科學釋放自己的壓力,給自己蓄杯。
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好了,才能更好地愛護孩子、愛護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