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你是不是合格父母?10道題告訴你:真實答案
2022/01/01

教育是一種自醒,當你把自己栽培好了,孩子自然會變好。

白岩松曾說:「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未來長成什麼樣,往往取決于父母的教育方式。

隨著《家庭教育促進法》的出臺,「依法帶娃」、做好孩子的第一責任人,不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門必修課程,亦是一道必選題。

作為父母的你,這一年教育是否得當?是否盡心盡力?陪伴、傾聽、尊重、引導......哪一步做得還不夠好?

不妨一起做一下這份《2021年父母年終答卷》吧,看看你是否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孩子成績不好, 你能放下焦慮和攀比, 接納孩子嗎?

每次考試成績一出來,多少家庭雞飛狗跳,父母對孩子非打即罵:

「別人家孩子次次考第一,你怎麼就不能爭氣一回?」

「就你這個成績,怎麼考國中?到時連高中都沒得讀!」

「為了你,我天天累死累活,你對得起我嗎?」

教育的過程中,父母滿心焦慮,孩子備受煎熬。

在少年說的天臺上,就有一位女孩對媽媽喊出:「如果我成績不好,你還會愛我嗎?」

過高的期望,非但不能幫助孩子成才,反而桎梏了孩子成長。

土耳其有句諺語:「上帝為每只笨鳥都準備了一根矮樹枝。」

接納孩子的平凡,不是放棄不是退縮,而是管理好我們的預期,允許孩子按自己的節奏來過好一生。

作為父母,我們既要教孩子拼搏,鼓勵他往前沖。

事與願違之時,又要教孩子承受,給他爬起的勇氣。

當孩子和你的意見向左時, 你會選擇尊重孩子嗎?

看過這樣的一幕:

男孩想買一件奧特曼牛仔衣,媽媽嫌棄布料不夠舒適拒絕了,直接買了一件衛衣。

男孩哇哇大哭,直至被拖出店門口,仍淚水汪汪地盯著那件牛仔衣。

這樣的場景並不少見。

孩子想要去學街舞,父母卻按自己喜好給孩子報了拉丁。

孩子喜歡讀《哈利·波特》,父母卻要求孩子閱讀四大名著。

打著為孩子好的名義,把自己的想法強塞給孩子,卻看不到,那個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一點都不快樂。

教育家孫雲曉說:

「對于許多父母來說,最難做到的就是尊重孩子,而好父母的顯著特點恰恰就是尊重孩子。」

是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有自己隱私,有自己興趣,有自己情緒,有自己主見的獨立的人。

切莫因為孩子小,就隨意地對待他。

教育,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一個不被尊重的孩子,他不僅沒有尊嚴,也學不會自尊和自愛。

孩子犯錯時,你能冷靜處理嗎?

心理學上有個「行為強化」,指的是孩子犯錯時,父母大喊大叫,其實是負強化,類似情況再現時,孩子依舊會選擇熟悉的方式去應對。

一味的指責和懲罰,不會讓孩子變好,反而固化了孩子的行為。

其實,孩子成長路上,犯錯不可避免。

孩子犯錯誤時,考驗的恰恰是父母的智慧。

一個6歲女孩,時常打翻牛奶瓶,那天,媽媽又準備訓斥女孩時,爸爸制止了。

爸爸帶著女兒,先是清理了地板,又拿出一瓶牛奶,讓女兒反復觀察如何才能拿穩瓶子,自此,女孩再也沒有打翻牛奶。

犯錯不應成為長篇說教和施以懲罰的理由,而應被看作是學習的視窗。

為人父母,我們要教孩子成長,而不是逼孩子認錯。要和孩子一起面對問題,而不是把孩子當作問題。

父母教育孩子的溫度,往往決定了教育效果的好壞。

平時你對孩子的評價是讚賞多于否定嗎?

有一個學生考了23分,他覺得自己無藥可救了。

但爸爸卻說:

「我兒子真棒,哪個孩子有勇氣考最後一名?而我兒子做到了。

我知道我兒子是非常聰明勤奮的,只是想感受一下最後一名而已。」

兒子備受鼓舞,第二次考了53分,爸爸繼續肯定道:

「兒子,你努力了一下,就提高了30分,我兒子真棒!」

就這樣,在爸爸的不斷鼓勵下,兒子也堅信自己還有很大的潛力,他的成績越來越好,最終考上了一所名校。

可見,想要孩子走向正迴圈,父母的肯定就是一個起點。

然而,生活中很多父母卻喜歡用否定、打擊來激勵孩子,結果孩子沒有「知恥而後勇」,反而活成了父母口中「失敗」的樣子。

《不吼不叫培養好孩子》一書說:和風細雨的教育,比雷霆萬鈞的打擊更有力量和效果。

父母的評價裡,藏著一個孩子的未來。

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做孩子的「優評師」,給孩子鼓勵和引導。

一句肯定的話,也許沒什麼重量,卻是孩子蛻變的底氣和力量。

孩子與人發生衝突時, 你會選擇信任孩子嗎?

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或者身陷困難的漩渦時,他首先會想到向誰求助?

父母們大抵胸有成竹,認為自己就是孩子的靠山,孩子需要幫助時,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自己。

然而,有一項調查顯示卻給人當頭一棒,因為首先會想到向父母老師求助的孩子,加起來不到7%。

為什麼會如此?

一個小女孩被同學欺負了,哭著向父母求助,父母卻反問:

「人家為什麼就欺負你?不欺負別人,遇事要多找找自己的問題!」

就是在那一刻,孩子的心涼了,她不再信任父母,不再和父母溝通。

一個孩子越是不可愛的時候,越是需要愛。

當他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時,請不要著急指責他,先蹲一下來聽一聽,孩子怎麼說、怎麼想。

當他被欺負時,請不要著急息事寧人,堅定地站在孩子身後,理解他、相信他,做他的後盾。

無論多丟臉,請始終和孩子站在一邊。

陪孩子的時候,你有沒有放下手機?

你知道孩子喜歡哪種書,哪種放鬆方式,最好的朋友是誰,最喜歡什麼課,他的夢想是什麼,最擔心的是什麼,最討厭的是什麼,有什麼興趣愛好嗎?

有一項調查顯示, 60%家長認為自己了解孩子,而84%的孩子卻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

而造成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父母以為的陪伴都不是有效陪伴,只是待在一起而已。

同一個屋簷下,孩子玩他的,父母就在邊上刷手機,從始至終,孩子從未被「看見」過。

結果就是,父母覺得付出了很多,孩子卻感覺不到,彼此漸行漸遠。

其實,有效的陪伴不在于多,而在于精。

給孩子講個故事,陪孩子一起做家務,坐下來一起嘮嗑,或到樓下逛一圈……

關注孩子感受,及時回應,便是最好的陪伴。

父母子女一場,孩子的依戀就這麼幾年,有空了,就多陪陪孩子吧!

你所付出的陪伴,終有一天會生根發芽,成就孩子的一路繁花。

你是一位言而有信的父母嗎?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國調查中發現,中小學生最不滿意父母的12種行為中,「說話不算數」占43.6%,高居第一位。

然而,近年來,父母「欺騙式育兒」卻越來越常見:

「你考到前五,我就給你買好吃的。」

「趕緊寫完作業,就讓你看電視。」

「你乖乖聽話,下午帶你出去玩。」

孩子千辛萬苦完成了目標,父母卻不履行承諾。滿心歡喜的期待,最後都只是一場空歡喜。

父母是子女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值得信任的人,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欺騙,都足以壓垮孩子的內心世界。

一次次沒有實現的諾言,最後都成了紮在孩子身上的刺。

父母失信于孩子,失去的不僅有孩子的信任,還有親密的親子關係。

被失信的孩子,失去的也不只是一個玩具、一口零食,一次玩耍的機會,而是信任他人的能力和守信的質量。

只有一諾千金的父母,才能教出言而有信的孩子。

你要求孩子做的,你自己有做到嗎?

孩子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父母的影子。

一位爸爸恨鐵不成鋼,說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孩子就是不愛學習。

結果孩子滿心委屈哭訴:「天天你都讓我們學習,就你天天在玩手機……」

托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百分之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一個愛刷手機的家長,養不出愛閱讀的孩子。

一個放縱享樂的家長,養不出自律勤奮的孩子。

沒有父母的自我成長,就沒有孩子的努力上進。

孩子的問題,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

孩子最有可能的成長模式,就是複製現在的父母。

所以,父母無需刻意用力改造孩子,只需把關注點收回自己身上,完善自己。

任何時候,父母教育的王道,就是執著地栽培自己,做好孩子前行的「標杆」。

最後,和大家分享《少年發聲》欄目裡的一個真實案例。

湖北初二的天天,小學時是一個不做作業、愛打架、厭學,一周要被媽媽用衣架打三次的「差生」。

可在青春期這個事多的年齡,他開始努力學習,聽父母的話,成了老師同學口中的「好學生」。

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原來,媽媽在一個家長群裡看到,每天都有很多家長頭痛孩子各種不好管:厭學,和父母對抗,抑鬱……

媽媽突然意識到,自己再不改變教養方式,孩子未來也會這樣。

所以媽媽開始買書、上課、思考、做筆記、寫踐行日記。

天天說:「我媽學了很多課,她變好了,我的心也不累了。」

可見,孩子的轉變,往往源于父母的改變。

教育,就是要先自教,而後教人。先育己,而後育人。

2021年已經過去,願父母們都帶著對教育的反思和學習,在新的一年裡,給孩子帶去更好的愛和引領。

孩子不是試驗品,養育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

願你我都能不留遺憾,與所有父母共勉。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