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可能流行著3種「隱形被ㄑㄧ負」,幼師不好明說,孩子備受煎熬
2022/06/25

有一階段,孩子起床后,總是很難過的樣子。我問他怎麼了,他就支支吾吾的跟我講:「媽媽, 我不想去幼兒園了。」這讓我很詫異,好端端的怎麼就鬧情緒,不想上學了?

「那怎麼可以!不喜歡上學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每次我都這樣告訴孩子,次數多了,我發現孩子再起床后,不止是難過了, 而是會眼睛紅紅的,一副睡不醒的樣子。

后來有一天,到了下幼兒園的時間點,我去接兒子。結果,卻沒有人接到他。這讓我惶恐不安,我生怕兒子發生了什麼事。

幼兒園老師都急哭了,也生怕孩子出事。我們幾個大人四處尋找,最后終于在室外滑梯露天的位置,看見了 窩在那里哭鼻子的兒子。

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抱緊了兒子。我不再嚴厲,而是非常耐心地問兒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兒子大概是承受不住壓力了,他沒再保密,抓緊了我的手告訴我說:「媽媽, 有人ㄑ一負我!他們好多人, 每天都在笑我。」

這時候,老師也趕來了,老師做出了決定,哄著兒子說:「老師知道,有人無緣無故笑你,老師會讓他們道歉并受罰,好不好?」

兒子得到了老師的幫助,心里一塊大石頭落地了,從此也不懼怕那些ㄑ一負人的同學了。當然,也沒再張羅著不想去幼兒園的事。相反,兒子告訴我, 現在有老師護著他,他在班里 過得特別快樂

有時候,幼兒園老師就算知道,也不會直接告訴家長。畢竟,這種事很難處理,老師也不方便直接介入。所以,一般都全靠家長早點知情,幫助自家娃多預防。

◉這3種「隱形被ㄑ一負」悄然流行,老師不方便明說,家長要幫娃預防

①被笑話:語言上被ㄑ一負

有相關數據統計,有81.45%的小學生認為「語言S害」是最急需解決的校園S害。有40%的小學生為此很受傷。

而這種情況老師不方便介入管教,就是因為 語言很「輕飄飄」,沒法定性為「B凌」

,如果老師過度批評哪個同學,極容易引起學生家長的不滿。

②被排擠:關系上被ㄑ一負

有美國青少年健康統計數據顯示,一些學生平均每兩個月,就可能遭遇到他人的ㄑ一負。其中,遇到關系的機率,占比高達51%。

簡單地說就是,小孩子之間拉幫結派,一方仗著人多示眾, 禁止他人跟另一方玩耍

有不少家長反映,自家娃就曾在遭受過被排擠后,情緒低落。幸好發現的及時,不然都怕孩子受不了,沒人跟孩子玩,孩子心里抑郁了。

③被推搡:行為上被ㄑ一負

這種行為就有點太過分了。已經從暗地里,直接上升到明面上了。

因為ㄑ一負人的孩子, 始終都背著老師和家長ㄑ一負他人。倘若被ㄑ一負的孩子,自己不發聲,那老師和家長都可能被蒙在鼓里,沒法替孩子做主。

看過一個紀錄片 《小孩子的秘密生活》,里面有10個四五歲的孩子,大家在攝像頭下一起吃飯和學習生活。可是沒想到,有的小男孩,竟然會 伸手ㄑ一負小女生

其中一兩個小男孩,還會把手伸到對方脖子處撓癢癢。盡管對方閃躲,不樂意,明顯反抗。但小孩子們就是會湊熱鬧式的群體ㄑ一負人。膽小的女孩子,都已經委屈哭了。

另外,除了行為推搡,男孩子還有指著女孩笑的行為,說 女孩「臉長得丑」,「就知道哭,真丟人。」

沒想到吧?小孩子之間的言語行為,竟然如此常見,甚至可以說,只要有群體生活學習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現這種行為。只可惜,有的老師不知情,而家長也不在意,太過于粗心了。

幸好,有粗心的家長,也有心細的家長,他們格外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會提前教育孩子,該如何保護自己?

第一步,可以告訴老師。

但凡孩子在學校里,遭受到了被言語嘲笑,被人行為推搡,被大家排擠等,非常不公正的待遇。那麼,無論對方孩子多兇,孩子都要 第一時間告訴老師,找老師尋求幫助。

第二步,解決問題后,家長要幫助孩子識別。

孩子被ㄑ一負的事,在公開處理后,大都能得到改善和解決。不過,孩子吃虧了,也是提醒家長,是時候幫助孩子,正確識別他人的行為。

如果 孩子能早點意識到, 對方的行為是ㄑ一負人,是在對自己進行言語ㄑ一凌、行為推搡、關系情感,那 孩子就會早做心理準備,早點告訴爸媽和老師,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悶聲不語,遇事就知道哭,反復受ㄑ一負,卻不解決實際問題。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