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沒本事」的父母,越在「3件事」上拎不清,自己遭罪還可能拖垮孩子
2022/09/15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最大的羈絆,原生父母存在的問題,往往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成為他們一生的烙印。

父母是子女的引路人,你們的教養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對隔閡叢生的親子關系,從他們相處的日常中,大概可以窺見,有個拎不清的父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特別是在以下幾件事上,越是沒本事的父母,越會拎不清。

第一件事:教育孩子沒辦法「一碗水端平」

簡單來解釋,就是「偏心」。

《時代》雜志的高級編輯杰弗里·克魯格(Jeffrey Kruger)說過:95%的父母都是偏心的,剩下的5%只不過不想承認罷了。

雖然父母總是嘴上說著「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現實中卻很難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而且他們究竟偏向誰,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例如:

A:受出生順序影響。就多子女家庭而言,通常老大和老小會受到更多關注,中間的老二往往容易被父母所忽視。

B:受性別平等的環境影響。父母可能會更多的關注乖巧懂事的女兒,兒子經常成為背鍋挨罵的倒霉蛋。

C:受傳統父權結構影響。父母通常會「重男輕女」,把更多的愛給兒子,長期忽略女兒。

「你是哥哥(姐姐),要讓著弟弟(妹妹)」、「女兒總歸是要嫁人的,還是要拉攏兒子」,父母這些思想純粹就是拎不清,而且越是層次低、沒本事的父母,越容易在這方面犯糊涂。

殊不知因為你們的錯誤教育方式,孩子容易被拖垮,有個偏心的父母,無論是對被冷落的還是被偏愛的,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

被冷落的一方:由于她們從小就沒得到父母的正向評價,以至于日后容易出現低自尊人格,性格自卑敏感,習慣性討好別人,而且沒有安全感,心理防線較重。

被偏愛的一方:通常有兩種結果,要不就是知道自己被偏愛,所以對兄弟姐妹心懷愧疚,可又無能為力,不知道如何改變父母。要不就是心安理得享受父母的愛,變得驕縱跋扈,以自我為中心,日后變成白眼狼。

而無論是哪種結果,其實都會加劇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因為父母不平等的愛和關注,導致雙方吃醋,最終手足之情受影響。

第二件事:掌控子女人生,入侵子女生活

很多傳統的父母都認為,父母之命大于天,子女就該聽之從之。

他們錯誤認為,自己作為一個養育者,要包辦孩子的一切,安排好他們的人生,小到飲食起居,大到擇校就業,乃至日后的結婚生子,都要替孩子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且父母們也習慣把自己過去的經驗來傳授給孩子,認為這樣可以讓他們避免犯錯,走上更加光明的道路。

殊不知,這種教育理念表面上是為小孩好,實則是把他們當成了「擺件」,而不是一個獨立的人。

子女們有子女的未來,他們有獨立的人格,需要學會自己獨立,學會做選擇。如果父母總是為他們安排好一切,最終自己辛苦遭罪不說,孩子可能也不會領情。

因為你們過于窒息的愛,只會讓他們想要逃離,而且長期在這種家庭氛圍中長大,孩子容易

遇事猶豫不決,沒有主見,很難實現真正的個人獨立。

因此,建議父母們不要在這件事上拎不清,學會與孩子劃分界限。

心理專家們就提出,父母與子女真正的「共生關系」,其實就發生在孩子出生后的半年后,之后他們便會慢慢出現「自我意識」,這時父母就需要一步步退出孩子的生活。

第三件事:用「孝道」綁架子女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愛母愛都是與生俱來的。

正如伊坂幸太郎在《一首小夜曲》中所提到的:「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在我們的周邊,還有一些無能的父母,他們年輕時壓根沒盡到父母的養育職責,對孩子不管不顧,冷眼歧視,可等到年老以后,自己沒有賺錢能力,又用「孝道」來綁架子女,要求他們給自己養老。

就像某位女演員的父親,從小沒盡過做父親的責任,女兒成名以后卻獅子大開口,索要贍養費。

又如樊勝美的母親,從小沒怎麼管過女兒,可等到她到大城市工作以后,一家子又跑來吸血,動不動就讓女兒給錢補貼哥哥,道德綁架女兒。

希望父母們能夠明白,盡孝不是道德輿論上的壓力,而是一種自然選擇,如果你們以前沒有盡到養育義務,對孩子不管不問,動輒就打罵,又憑什麼要求孩子來善待你們呢。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