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教育界反復強調一個觀點: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那麼,孩子應該養成哪幾類好習慣呢?
1、良好的健康習慣
孩子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黃金期,作息和飲食都非常關鍵。
在作息方面,家長要監督孩子做到早睡早起、勞逸結合。
此外,堅持體育鍛煉也是孩子必須盡早養成的好習慣之一。
在飲食方面,要讓孩子做到三餐規律、營養均衡、不貪吃亂吃。
其中,家長務必告訴孩子不能喝生水、吃來路不明的食物,以免發生意外。
除了上述幾點健康習慣外,家長還應提醒孩子注意衛生:
飯前便后要洗手,不用臟手觸摸眼、鼻、口;
注意用眼衛生,課間多看看遠處,做眼保健操前要洗手;
開空調后室內外溫差較大,記得及時更換衣物,小心著涼感冒;
保持個人衣物的整潔衛生,垃圾要及時清理或裝好,不能隨地亂扔。
健康的體魄,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必要前提,家長務必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
2、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效率如何、考試成績多少分,這些都和孩子的學習習慣有關。
要想很好吸收老師所教的內容,家長務必讓孩子養成以下習慣:
· 課前做好預習,瀏覽大致內容,標注拼音段落等。
要注意的是,預習是正式聽課前的「預熱」,不必要求孩子把新課都弄懂。
· 課上認真聽講,緊跟課堂節奏,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
針對預習時碰到的疑難點,要在課堂中重點聽,并簡要做筆記。
· 按時完成作業,課外學習也要嚴格按照老師的教學進度來。
建議先看課本再閉卷寫題,有助于及時發現問題,做到查缺補漏。
· 及時整理錯題,不僅要把答案改對,還要把思路步驟弄明白。
整理結束還不算完,之后還需回看和重做,爭取把錯題本越看越薄。
此外,孩子還應養成閱讀、朗讀等習慣,只有狠抓習慣,孩子的學習成績才能突飛猛進!
3、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有學生家長反映,孩子能力不算差,可做起事來亂七八糟的。
其實,孩子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原因在于做事缺少條理。
為此,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提前規劃的習慣:
睡覺前,想想第二天要做的事,尤其是上學前、放學后的安排;
提前把第二天的書包、穿的衣服鞋襪準備好,避免起床后慌亂遺忘;
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課程表」,合理安排晚飯、洗澡、學習、運動等的時間;
分清主次,建議先完成課業任務,再去做孩子自己想做的事。
除了制定計劃,孩子還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收拾書桌、整理房間等。
此外,家長還要提高孩子做家務的能力和責任感。
具體做法是,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分給他們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按計劃行事,是孩子有序學習和生活的重要保障!
4、良好的行為習慣
不僅要身體健康、學習高效、生活有序,孩子還必須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加留意孩子的行為舉止,及時糾正或予以指導。
趁孩子正處于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家長一定要讓孩子做到:
講文明懂禮貌,要常把「請」「謝謝」掛在嘴邊;
注意遵守時間和約定,許下的承諾要盡最大努力去做到;
犯了錯就要謙虛承認、做出改正,從中吸取教訓以后不再犯。
除了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家長還要提醒孩子哪些行為不能做:
別人的物品不隨便動用,必須經過對方允許,用完后要及時歸還;
不在公共場所蹦跳打鬧,尤其是扶梯、電梯等容易造成險情的地方;
決不能使用語言或肢體暴力,和同學、小伙伴有矛盾應通過溝通解決。
只有做到行為端正,孩子的人際交往、小組合作等才能更順利地開展和進行!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越早糾正壞毛病,孩子就能少走彎路;越早養成好習慣,孩子才能扎實地進步。
所以,在孩子12歲之前,家長一定要逼他們養成這4類好習慣,孩子會感激你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