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給孩子立規矩總無效?避開「這3個誤區」,才能有效給孩子立規矩
2022/10/31

很多父母在給孩子立規矩時都非常頭疼,明明前前后后規矩立了不少,可孩子卻根本不聽,天不怕地不怕,久而久之,反而失去了自控力,越來越難以管教。

比如去游樂場玩耍,提前說好十一點就回家,但孩子一直撒嬌耍賴,時間一拖再拖;

要求孩子放學回家先寫作業,但孩子總是磨磨蹭蹭,玩夠了才會坐到書桌前。

為什麼立好的規矩會成為擺設?怎樣立規矩才能有效果?

其實,給孩子立規矩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錯誤的立規矩很容易會毀掉孩子的自控力,讓孩子對所謂的「規矩」嗤之以鼻。

我們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一定要避免下面這3種誤區,避免讓規矩成為擺設,為孩子養成好的行為規范。

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破壞規矩

記得之前網上流傳過這樣一個短視訊,寶爸讓兒子寫作業,誰成想卻引來了兒子的「瘋狂吐槽」:

「全家就你不學習,還玩手機,天天你都讓我學習,就你沒學習,媽媽都在那麼認真地看書。」

「你自己有學過嗎?367的加減乘法口訣表,你都不會還讓我讀這麼難的。

「你還老玩你手機上的游戲,你的手機沒收,不許再玩了。」

萌娃吐槽得有理有據,獲得不少網友的贊同。

有些家長在給孩子立規矩時,是典型的「雙標」,對待孩子要求苛刻,自己卻無法以身作則,前一分鐘給孩子立下規矩,后一分鐘就已經破壞了。

試想我們為孩子立規矩,如果連自己都不遵守的話,又怎麼可能去要求孩子呢?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父母是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只有家長為孩子樹立榜樣,做到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孩子才能耳濡目染,養成好的行為習慣,否則孩子只會把規矩當成「耳旁風」,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給孩子立規矩不能「一步到位」

有寶媽在家長群里分享過一段親身經歷,5歲的兒子調皮搗蛋,總愛把玩具亂扔,客廳、廚房、陽台、臥室,他把玩具扔到了家里每一個角落。

每次寶媽讓兒子把玩具收拾好,兒子總是不管不顧。

后來,這位寶媽改變策略,與兒子約定:「你只要收拾在廚房里的玩具,其他的媽媽來收拾。」

由于兒子很少把玩具扔到廚房,所以他很高興地答應了下來,每次收拾都特別積極。

緊接著,寶媽又增加了一點范圍:「以后你負責收拾廚房和客廳的玩具吧,其他的媽媽來收拾。」

這次兒子還是沒拒絕,于是在媽媽的「循循善誘」之下,兒子慢慢開始主動收拾家里所有的玩具,逐漸養成了玩完把玩具放回原位的習慣。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登樓梯效應」,意思是像登樓梯一樣一級級地向上攀登,才更容易達到高處。

我們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如此,爬樓梯要一級級地爬,規矩也要一點點地立,盡量由小到大,由易到難,一步步引導孩子做到最好。

給孩子立規矩要管教一致

很多家庭中,可能都發生過這樣的情況。

寶媽為孩子立了「每天只能看半小時電視」的規矩,等孩子看完半小時之后,百般撒嬌耍賴,媽媽不為所動,還是強硬地要關掉電視。

可正在這時,老人卻突然出現當起了「和事佬」,嘴上說著「看會電視能有什麼大不了的」,手里把媽媽剛關掉的電視又打開了,孩子坐沙發上看得津津有味,媽媽剛給孩子立下的規矩,立馬變得「形同廢紙」。

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如果不能「統一戰線」,孩子夾在中間就會有可乘之機,制定好的規矩很難嚴格執行下去。

而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手表定律」:當一個人只有一只表時,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但當他擁有兩只表時,卻會無法準確判定時間,失去對手表時間的信心。

給孩子立規矩,家長之間應該提前商量好,盡量做到管教一致,家里只出現一種聲音,否則孩子只會漠視所謂的「規矩」,最后什麼規矩也立不起來。

結語:

給孩子立規矩也是一門學問,錯誤的立規矩方式,反而會毀掉孩子的自控力。

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避免上面這3個誤區,循序漸進為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