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媽媽的求助信:4歲的女兒乖巧懂事,可時常被幾個同學欺負。奇怪的是,女兒不但沒有遠離這個同學,反而還一直跟在她們屁股后:把新玩具送給她們;把零食分享給她們;甚至還將自己最心愛的芭比送給她們……
媽媽曾經問過她為什麼還要跟這群欺負她的小朋友一起玩,她回答:「因為我希望她們可以喜歡我。」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3歲后社交意識會開始覺醒,他們渴望得到群體的接納。而當不被群體接納和喜歡時,孩子年幼的心就會受到打擊和傷害。
02
李子的女兒8歲,在上小學二年級。一次,她去學校參加家長公開課。第二節課是英語課,孩子們按照老師的要求把課桌打亂,每四張課桌,拼成一個小組,以方便孩子們討論。
這個時候,李子發現女兒茫然無措地站在教室中間,因為她不知道自己該加入哪個小組。她兩次嘗試加入其中一個小組,但都被拒絕了。最終在老師的干預下,女兒才勉強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過,整整45分鐘,孩子一直處在高度不安中,也不敢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
事后,女兒告訴李子,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班上的小朋友就在集體排擠她,甚至有小朋友放言「誰和她玩,我們就不和誰玩啦」。看著女兒含淚的眼神,李子哭了。在李子的眼里,女兒除了有點愛哭和膽小外,幾乎沒有任何不可愛的地方,在學校成績也屬于中等偏上,沒理由會成為孤立的對象。這到底是為什麼?
自人類成為群居動物的那一日起,社交應運而生。從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到參加工作,人們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集體中度過的。我們在世上存在一日,便無可避免地接觸到各類群體。然而在集體中,有些人卻總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遭到大家的排擠,這種情況在孩童中更明顯。
03
耶魯嬰兒實驗室曾經做過一個社會實驗,發現年幼孩子會故意排擠他人,連嬰兒也會。
因而偏見與排擠,很有可能是與生俱來的。我們天生就更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親近,而與自己不同的人保持距離。只是,這種情況在孩子中更加刺骨。
但是很遺憾的是當得知自己的孩子遇到排擠時,很多家長都做錯了。得知孩子有問題了,有些人的第一反應不是想著安慰孩子,也不是想著調查事情的真相,而是直接埋怨孩子自己惹的事情,甚至反問孩子:「為什麼他們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
孩子被孤立,在集體中感到不開心,正常的親子關系中,孩子一定會向父母傾訴的,家長不要上來就給孩子貼標簽:還不是因為你內向、還不是因為你不合群……別的小朋友才不跟你玩。而是要認同和接納孩子傷心的感受,同時我們要堅定的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一定會幫助你走出困境。
要和孩子一起分析被孤立的原因,并且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方案:
如果是因為優秀而被別人嫉妒而導致被孤立,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優秀和獨特,同時告訴孩子集體是一個復雜的大家庭,自己鋒芒畢露的同時也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有時可以適當低調一點;
如果真是因為孩子內向、膽小、不合群而被孤立,就要想辦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鼓勵他大膽和小朋友交流。
家長還要教會孩子多溝通,遇到誤會要及時和對方化解,如果被排擠是因為孩子自身的問題,家長要及時更正。
如果孩子仍舊受欺負,要教會他勇于抗爭,自己實在是沒辦法解決的事情一定要告訴老師。
最后,希望每個父母再孩子不被喜歡而受傷哭泣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大大的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