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作業是家長應盡的義務,卻讓家長頭疼不已,不是小學生作業有多難,一些題實在太考驗「文字理解能力」。
很多家長對于這一類題束手無策,就像腦筋急轉彎一樣,答案總是出乎你的意料,不少家長都被「繞」進去了。
經常能看到家長在線求解,看著明明不難,怎麼就做錯了?當得知正確答案后,心里也有點不服氣。
一位家長曬出兒子的數學題,題目很簡單,一道很普通的計算題,問「9加9除3等于幾?」凡是上過幾年學的家長,應該都會,家長也沒覺得多難,兒子寫的是9+9÷3=12,不曾想兒子這麼寫卻被老師打叉了。
家長怎麼都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錯?老師批語寫著「注意細節」
,究竟哪里錯了?兒子忽然想到,或許是另一種計算方法,(9+9)÷3=6答案是6。可老師還是說不對,家長這下也蒙了,越想越不對勁,是不是兒子在學校淘氣了,惹老師不高興了,老師故意判錯了,這不明顯是為難學生嗎?老師若真有小心思,那還了得?
于是,家長跑到學校質問老師,不料反被打臉,老師沒有生氣,耐心地和家長解釋道:「在數學里,除和除以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這道題正確的算式和答案是9+(3÷9)=9又1/3。」
家長知道后,覺得挺不好意思,自己沒弄明白,還那樣想老師,老師沒說什麼,其實,這樣的算術題很常見。
為了讓學生加深數學概念的記憶,以免以后再錯,但家長們有不同看法,認為是玩「文字游戲」,咬文嚼字,以后用處不大,為啥如此為難學生?不如來點實際的、有廣泛用處的題,那麼,這一類題究竟有沒有必要讓學生寫?
這種類似腦筋急轉彎的題很多,比如,教室里一共有11盞燈,拉滅了4盞,教室里還剩幾盞?小學生寫的是11-4=7,老師打了叉,答案是11,拉滅了也是燈,讓人猝不及防。
不少家長抱怨過,學生做的題沒啥價值,不知道學了有啥好處?還真別說,確實有一些好處。
看似是玩「文字游戲」,實際上是考察學生的思維靈敏度,與過去應試教育出現的題不同,不能用慣性思維去答題,更不能生搬硬套公式。
又能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切身明白,一字之差,究竟差多少,會讓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好習慣,又能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不是看一眼,也不是只了解表面,沒有深入研究,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日后學習效率才能提高。
同時,讓死板的知識,變成了很有趣的題,學生不會覺得枯燥無聊,對學習會產生濃厚的興趣,愿意主動學習,有一句話說得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更加有動力,學生能夠主動學知識。
如果學生以后從事科研、技術、文字等相關工作,非常需要嚴謹縝密的心思,好的習慣又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
家長要改變教育觀念,要能適應教育改革帶來的變化,不要只盯著學生的成績,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其發展成復合型人才。
日后,無論是數學,還是語文,多個學科的試題,都將增加開放式題型,要麼沒有固定標準的答案,要麼就在文字中藏入關鍵信息。
家長要注重培養學生兩大能力,
避免學生入「坑」,「閱讀理解能力」是其一,看到試題,不要著急寫,逐個字分析,究竟是什麼意思,學會找其中的隱藏信息,然后再在草稿紙上演算,確定沒啥問題再去寫。「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其二,一些學生思考過程中,免不了會想雜七雜八的事情,無法專心想題,就容易忽視要求中的關鍵信息,或者明知道怎麼做,卻還是寫錯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馬大哈」。
學生做錯題,家長情緒不要太激動,懲罰學生,或者責怪學生,學生可能會有諸多問題,好奇心非常強,家長都要保持平靜的心情對待,不要壓抑學生的好奇心,允許學生犯錯,錯了再改正,學生反而學的扎實,記得更牢靠。
家長不必過于憂心,小學階段出現這類題,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一般大型考試,不會出這類題,但養成的好習慣,卻會幫助學生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