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幫媽媽打包鹵菜的6歲小男孩火了!
現在的孩子普遍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個一放學寫完作業就幫媽媽干活的小男孩一下子成功出圈了,引起一大波家長的羨慕嫉妒恨!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小小年紀就這麼勤快,而自家的孩子連刷牙洗臉還要爸爸媽媽幫忙呢?
其實,只要教會了孩子這幾點,我們也能輕松做個懶爸媽!
01 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高爾基說過:「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美好事情的源泉。」但是,現在很多孩子卻不是這樣認為的,絕大原因出現在家長身上。
很多爸爸媽媽認為:學習比勞動更重要。只要學習上去了,以后出來找個好工作,勞動這點小事雇個人就解決了。再說了,勞動會耽擱孩子學習的時間,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
有的爸爸媽媽甚至在孩子放學以后,主動要求到學校里面代替自己的孩子打掃衛生。因為這樣,自己的孩子就可以多出來點時間用在學習上。
殊不知,爸爸媽媽的這種觀念恰恰剝奪了孩子對勞動的認知,使孩子失去了在勞動中感受快樂的機會。
看看我們周圍,是不是大多數家庭都是這樣的?當孩子主動提出要幫爸爸媽媽干點小活,爸爸媽媽就大呼小叫的:趕緊學習去,家務不需要你們小孩子動手,把學習學好了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就不要怪自家的孩子連一個6歲的小男孩都比不上了。
爸爸媽媽一味地把勞動大包大攬,一點兒家務都不讓孩子干。長久以往,發展下去的結果便是:孩子缺乏勞動的觀念,凡事依賴爸爸媽媽,慢慢地養成懶惰的壞習慣。
最后,他們會認為:勞動跟他們一點兒關系都沒有。需要動手的活兒,都是爸爸媽媽的事。所以現在有的孩子即使上大學了,周末回家還要把臟衣服打包回來給爸爸媽媽洗。
想一想,天天跟在孩子身后收拾他們亂扔的襪子,亂丟的書本,亂放的餐具……難道不累嗎?忙完工作,還要忙家務,一天24小時連軸轉,就是鐵打的機器也撐不住呀!
想要做個輕松的懶爸媽,一定要從小樹立孩子的勞動觀念,讓孩子參與到做家務當中來。孩子再小,他也是家里的一份子。家里的活兒,也是他的工作之一。
只有當孩子把勞動當作是習以為常的事,爸爸媽媽才能從忙碌的做家務當中解放出來。
02 允許孩子做不好
孩子沒有做過家務,一開始做家務可能不是幫忙,而是添亂。他們一開始也許會將白衣服洗成花衣服;煮飯卻煮成了粥;拖個地,家里變成了水災現場……
但是,爸爸媽媽要允許孩子做不好,不要去責怪他們。我們要明白,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它們都是需要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演變過程。
這個6歲的小男孩,也不是生下來就會扣蓋子、裝袋的。剛開始的時候,他更多的肯定不是幫忙,而是添亂。
但是,如果他的媽媽因此就不給他幫忙,那麼小男孩就不可能有機會在打包的過程中慢慢積累自己的經驗,現在的他也不會動作嫻熟連貫,絲毫不輸給媽媽。
所以,爸爸媽媽們要允許孩子做不好。他們一開始做不好,沒關系;只要多做幾次,他們積累了經驗,便會掌握成功的秘訣。
久而久之,我們的白衣服也不會變成花衣服,自家的飯也能煮得香噴噴的,家里的地也能拖得锃光發亮。
給孩子試錯的空間和機會,是我們懶爸媽想要變輕松的必做要點之一。
03 和孩子一起做
我們爸爸媽媽都知道,勞動是一件多麼枯燥乏味的事情。孩子剛剛接觸勞動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興致勃勃。但是做多了幾次,他們就會失去新鮮感,不愿再干了。
6歲小男孩之所以能夠天天雷打不動地主動幫忙打包,很大原因是離不開他媽媽的陪伴。在小男孩打包的同時,身邊的媽媽也從來沒有停下過切鹵菜的動作。媽媽就在旁邊馬不停蹄地切鹵菜,小男孩才能一直保持高昂的干勁,甚至他自己一點兒也不覺得累。在需要打包的時候,他還可以放下才吃了幾口的涼面。
試想一下,如果小男孩的媽媽只是坐在一旁悠閑地喝著茶玩手機,小男孩還會這樣一直忙個不停嗎?
我想,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不會!
俗話說得好: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爸爸媽媽也參與到勞動當中來,孩子才不會感覺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孤軍作戰。他們的勞動熱情才能一直保持,才會干勁飽滿地繼續干下去。
所以,當孩子開始對勞動失去興趣、消極怠工的時候,我們爸爸媽媽就要和孩子一起做,讓孩子有參與感。
從心理學上講,讓孩子多參與勞動,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每次很好地完成一些勞動,孩子就會產生一定的成就感,而得到爸爸媽媽表揚的反饋,又能促使孩子在心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價值。
所以,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做家務,不僅傳授孩子勞動技能,更重要的是加深了自己和孩子的感情溝通,增進彼此的親子關系。
相信通過爸爸媽媽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孩子會慢慢養成勞動的習慣,成為一個真正熱愛勞動、勤勞的孩子。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做一個輕松的懶爸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