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媽媽群里有小伙伴提到「親子關系」的話題時,說道「我的父母從小就告訴我,如果第一個生的是弟弟,就沒有我的存在。
大概是內心覺得我可有可無吧,他們只負責生下我,卻從未關心過我。所以從小我就很缺愛,長大后只要別人對我好一點點,我就掏心掏肺,甚至覺得自己沒資格讓人家對我好。
現在我自己做了媽媽,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我對孩子也算是事事有回應,不會繁衍她。
我想把自己沒享受過的父母的愛,全部都給她。不希望她以后的性格跟我一樣奇怪。而大概是得到了充足的愛,我的孩子現在出去,人人都夸她是個開朗快樂的小太陽。」
看到這一席話,我的內心酸澀不已。
雖然心理學家研究指出,父母只要能夠做到50%的正確,就已經算是一個足夠好的養育者。所以,每個人的內心都會有一定程度的匱乏感。
但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對父母的陪伴和關心是有很高的需求的。倘若他的情感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孩子童年時期比較缺愛。
有句話叫「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愈」
,從小缺愛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生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傷害,不僅會影響到親子關系,同時對孩子的心理、性格和人際交往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可以說,一個極度缺愛的孩子,往往會有這2種無意識的表現,藏都藏不住。
反依賴,對人缺乏信任
聽過一句話「被愛的人才敢任性,缺愛的人只能自強」。從小缺愛的孩子,思想上往往會比同齡人更為成熟。
正所謂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由于深知背后沒有替自己兜底的父母,所以他們從小就懂得凡事靠自己。
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形成這樣的心理暗示「我不需要任何人,就算是一個人,我也能活得很好」。
這樣的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獨立,有能力,事業心強,但實則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由于從小缺愛,他們不太信任別人,也不相信別人會真正地對自己好。反而總覺得別人的善意和好感是別有用心,有所企圖。
尤其在感情和人際交往方面,他們往往情感淡漠,很少會主動聯系和關心別人。
當然,并非骨子里太薄情,而是因為內心的不安全感,會讓他們患得患失。
于是,他們就會采取回避和隔離的方式,不自覺地和別人保持距離,無法對別人敞開心扉,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而這種內心渴望愛又害怕愛的撕裂,讓他們很難開展一段親密關系。甚至哪怕結婚以后,也總是懷疑配偶對自己的愛。
消極、自卑、敏感
那些從小感覺到自己被父母愛和關注著的孩子,往往會形成積極樂觀自信的性格。不管何時,他們始終都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相反,從小缺愛的孩子,則大多消極自卑敏感。他們的心思特別細膩,很容易受到別人看法的影響。
由于太過在意外界的評價,他們很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在工作和感情中會習慣性地委屈自己。
更令人難過的是,即使他們自身很優秀,但骨子里的自卑感,依舊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一事無成。
特別是在親密關系中,當遇到優秀的伴侶時,習慣性的自我否定會讓他們的內心焦慮不安,總是喜歡胡思亂想。
甚至會產生自己不配得到的念頭,始終無法坦然接受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
估計看到這里,有些人會納悶「為什麼有些父母付出那麼多,孩子卻依舊缺愛?」那是因為他們的愛只是物質上養育,精神上控制,情感上忽視。
最后想說,父母的愛,會給孩子的人生鋪上一層溫暖的底色,讓他們的成長充滿向上的底氣和動力。
但愿每個孩子的生命里,都能有愛留下的痕跡。這樣,哪怕遇到苦難,他們依舊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明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