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們就疏遠了?「3個原因」太現實
2022/10/04

自從外婆去世后,我就有一兩年沒見過我的幾位姨和表兄弟們了。

以前外婆在,每到逢年過節,幾大家子十幾號人,就擠在外婆那小小的屋子里。會下廚的姨父在廚房呦呵,不會下廚的幾位姨就邊聊天邊擇菜,我們小輩們聊聊生活聊聊事業,還有小孩們在屋前草坪里捉蟋蟀。

然后十幾號人圍著兩大桌,吃著熱氣騰騰的飯菜,商量著下次給外婆帶什麼好吃好用的東西。

但后來,外婆去世了。我們這一群人,就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聚過。忙的忙家庭,忙的忙事業,我也有一兩年沒有再去過外婆家。

聽我媽說,她們姐妹幾個,一年難得再碰一回面,外婆屋前的野草,長得比人還高了。

曾經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們,因為父母的離世,慢慢變得疏遠起來。之前是親人,之后變成了「親戚」

為什麼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疏遠了?

你會說,因為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將我們分散了。其實要說,也是這麼個理。不過,我在看社會心理學時,發現了更細致的解釋。

依據「人際吸引理論」,我們會被那些能帶給我們某些東西的人吸引,也會更喜歡有回報的關系。

當然,這個回報,不單指物質,還有精神上的。總的來說,主要是以下3個原因,很現實。

一:接近

研究表明,頻繁地見面,能增進一種親密關系。

在生活中,我們見的最多的人,通常是身邊的家人。

我們生活中的大小事,偏向找身邊的親人商量,而不是一年見不了幾面的兄弟姐妹。而我們常約著出去玩、出去吃飯的人,也大部分是常見面的手足,而不是隔著幾千里的那個。

越接近,關系越親密。

因為接近,我們會在幾個有同等吸引力的人中,選擇離我們最近的那個。因為在得到同樣「回報」的情況下,選擇最親近的那個人,我們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最低,也最便利。

有這樣「互惠」的關系,經常見面和接觸的人,能增加我們的喜愛程度。

當父母在的時候,大家相聚多,接近得多,關系自然比較親密。

但當父母老去后,兄弟姐妹們相聚的時間,會越來越少。甚至隨著年紀越大,大家幾乎都不聚了,就是偶爾走動一下。

空間距離的擴大,導致大家需要付出的「成本」增加(時間、行動等)。所以兄弟姐妹們,也就慢慢不再相聚,變得疏遠了。

二:相似

越是與我們相似的人,會越被我們喜愛。比如同樣的生活環境、同樣的價值取向,同樣的經歷等。

當父母在的時候,兄弟姐妹們也還年輕,有著相同的成長環境、共同的生活經歷,大家自然比較親近。

但當父母不在后,隨著年紀的增長,經歷的增多,閱歷的見長,曾經相似的兄弟姐妹,也慢慢變得不一樣來。

比如觀念,看待事物的態度,與人相處的方式等。當發現,自己與兄弟姐妹聊不到一塊的時候,有的只是疏遠和拘謹,而不是像小時候那樣無話不說、打打鬧鬧。

三:自我分享

越親近的人,往往越愿意互相分享自己的秘密、想法和觀點。

因為情感上的分享,會讓人更加了解彼此,還能讓人互相信任。

往往那個你經常聯系、說自己近況、互相分享心里話的人,是你最為親近的人。而那些不怎麼了解,你也不會吐露心事的人,通常和你關系通常一般。

當父母在的時候,大家聯絡多,能相互交換信息。你知道我的情況,我也知道你的歡喜和憂愁。了解得越多,感情越好。

并且,有什麼事,父母還能在中間做調度,加深各自的感情。當誰遇到困難,大家齊心協力共度難關。

但當父母不在后,那個把大家擰在一起的凝聚力就散了。再加上大家聯系越來越少,了解得也越來越少。甚至兄弟姐妹誰遇到什麼事,他都不會跟你說。

雖然親情還在,但年少時那種無話不談的情況,卻已經悄悄改變。

當知道一個人的消息越來越少時,他們之間的感情,往往也就越來越淡了。

所以說,父母在,根就在。根上長出的綠葉和樹枝,不管離多遠,都能凝聚在一起。

但當父母走后,樹上的枝芽也就四散了。

我們養育孩子,自然是希望他們長大以后能感情和睦,互相扶持幫襯。只是,我們也要明白的是,他們如今是打打鬧鬧的一家人,但之后,卻會各自成家,成為獨立的幾家人。

我們能做的,就是教他們享受當下,感受兄弟姐妹間的手足情,建立深厚的感情。這樣,以后即便有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他們也能因為親情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父母不在,兄弟姐妹就疏遠了,你身邊有這樣的情況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