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定終身」,寶寶3歲前有這4個「壞毛病」不能亂管!否則可能影響一生
2022/08/19

如果問問所有家長對孩子的期望,我想大部分都會是既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平安地成長,也希望他們知書達理,有教養。

為此很多家長也是操碎了心,就怕管教不到位,一不小心就教出了個「熊孩子」。

一看見孩子有任何不符合成人行為準則的表現,就著急上火,急于糾正。

前幾天燕子就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又在家里到處亂涂亂畫,把家里好好的一面白墻畫花了而大發雷霆,情急之處,甚至抓起孩子的手,打了好幾下,美名其曰:「讓孩子長記性」。

其實像孩子亂涂亂畫、說話結巴、頻繁吃手,甚至是喜歡摸[私.處]等行為,很多大人會覺得厭惡,不高興,甚至不符合道德規范。

可是如果我告訴你,這些家長眼里的「壞習慣」,很可能只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或者是只是一種暫時的發育現象呢?你還會對孩子進行責備,批評,甚至會進行粗暴干預嗎?

爸爸媽媽如果不了解孩子們的發育規律,采取錯誤的方式對待,就有可能適得其反,讓問題更嚴重。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下,在3歲前,孩子這些「壞毛病」

不能隨意管。

一、亂涂亂畫

孩子大約從14個月開始就會自發性的亂涂亂畫,這種行為一般要維持到3-4歲。由于此時的「繪畫」行為表現得不系統、無秩序,我們把它稱為涂鴉。

涂鴉期的孩子往往展現出非常旺盛的創造力,但卻也是最脆弱的,如果家長對寶寶的「涂鴉」行為過分指責,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很容易會被我們一不小心而「扼殺」。

爸爸媽媽這樣做:

1、如果你擔心寶寶把家里弄得太臟,可為他提供一個繪畫墻或者開辟一個專門的地方,并和孩子約法三章,約定畫畫的范圍。這樣既能滿足寶寶的創作欲望,又避免你收拾的麻煩。

2、當孩子興致勃勃地涂涂畫畫的時候,家長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熱情地對孩子的作品給予回應、贊許,鼓勵孩子創作,傾聽他們的表達。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判孩子畫畫的水平。

二、說話「結巴」

短期口吃在2-5歲孩子中很常見。

因為從2歲開始,孩子認知事物的能力在快速發展,認識的事物已經很多,但掌握的詞匯較少,且不牢固。

當他迫切地想表達自己的意思,一下子又找不到適當的詞匯,于是表達能力跟不上思維,腦子比嘴巴快,就會出現「卡殼結巴」感覺。

隨著孩子的成長,當他們的表達能力逐漸提高,已經可以選擇合適的詞匯表現自己思維的時候,孩子「口吃」現象就會消失。

爸爸媽媽這樣做:

1、放松不焦慮。媽媽們心態放平,接納孩子們說話有時會斷斷續續的狀態,而不是橫加指責。否則孩子一旦表達壓力過大,反而會加重口吃現象。

2、放慢語速。快節奏也會增加孩子潛意識的焦慮,影響孩子的表達。家長在日常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慢慢說話的習慣,在孩子放松時練習發音,讓其放慢說話速度,延長說話時間,并進行反復訓練。

3、多陪伴孩子讀繪本或講故事,增加孩子的詞匯量。

三、摸[私.處]

孩子頻繁出現摸下體、夾腿蹭[私.處]的行為, 寶爸寶媽們別緊張,這并不是憑空而來,而是符合他的成長發展規律的,是一種正常現象,與性早熟無關。

孩子「[自.摸]」發生的平均年齡在2.

8歲,大概6歲以后,孩子到了一個性發育放緩的時期,這些行為往往會自行消失。

在寶寶眼里,觸摸[私.處]和觸摸眼睛、鼻子、耳朵一樣自然,只是體會到的感覺比較不一樣而已,這和成人意識中的[性.欲]、[性.行.為]沒有關系,也無關道德問題。

這個階段如果遭到父母的粗暴制止,會讓孩子有深深的負罪感,對「生殖器」產生恐懼。如果家長不停地指責、嘮叨,反而會在孩子潛意識中強化「[自.摸]」這件事,往往適得其反,甚至影響孩子未來的身心發展。

爸爸媽媽這樣做:

1、轉移注意力:孩子的思維很簡單,一旦有新的有趣的事情,注意力就很容易從自己身上移開。

2、多陪陪孩子。如果家長可以多陪陪孩子,做些戶外運動,或者多一起做些游戲,多些親子互動,顧著玩的孩子自然就無暇想到其他事情了。

3、適當的性教育。可以通過一些繪本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并給孩子適當的性教育。

四、吃手

2歲前是寶寶的「口欲期」,這一階段他們喜歡通過手和嘴來探索外界的事物。

而且在寶寶學會說話之前,吃手可以幫他平復緊張和焦慮,有效緩解壓力。

這和有些寶寶用安撫奶嘴,或者用毛絨玩具是一樣的道理。

一般1歲后的寶寶吃手會逐漸減少。大多數孩子在2-4歲會之間自然停止吃手的習慣

這一時期如果被粗暴干預的話,孩子對吃手的依賴會延長,大大增加成年后「咬指甲、啃鉛筆、貪吃」的幾率。

爸爸媽媽這樣做:

1、不要用激烈的強制方法讓孩子停止吃手,比如對孩子打罵,或者在手上涂藥等等,這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負擔。

2、可以誘導他把注意力從手指轉移到玩具、繪本、或者游戲等其他可以引起孩子興趣的事情上,也可以給他磨牙餅干,或者其他手指食物,幫助寶寶把小手解放出來。

3、給寶寶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從源頭增加寶寶的安全感。

看完后,相信大家能理解,不止是今天舉例的這四種行為,包括像認生、戀物等很多大人眼里的壞習慣,很可能只是孩子一種暫時的發育現象。

爸爸媽媽們,發現孩子存在一些「問題」的時候,一定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許多類似的「壞毛病」,只要順其自然,就會順利過渡消失。

不要動輒打罵、責備,用粗暴的方式來對待,錯誤的對待方式反而會扎根深化,更嚴重哦。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