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根據一個孩子的行為表現,我們大概能判斷出他未來是有成就、有出息。
一般而言,假聰明的孩子長大后不但難有出息,而且還容易令人討厭,甚至走上彎路。
而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有以下3種表現的話,那麼可能就是「假聰明」,家長可別高興太早。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媽媽的炫耀視訊,跟二寶班級里的同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質都是耍小聰明,貪小便宜。
這個媽媽帶著兒子吃了一頓只花了10塊錢的火鍋,操作原理和方法很簡單:
到了火鍋店,只點一個清湯鍋底,一個雞蛋,一碗米飯,一份手搟面,共10元,剩下的都是用火鍋店的免費食材來制作。
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算得上是一位貪便宜的「高手」,而且在視訊中還教育大家「要學起來」。
視訊發出后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可能不少家長都看到過,甚至還有不少人模仿。
但事實上,這種貪小便宜的投機行為,給孩子做了最壞的榜樣,也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錯誤的影響。
因為只看中眼前利益,不顧孩子個人修養和道德素質的長期培養,就像是撿了芝麻、扔了西瓜一樣,終究得不償失。
隨著孩子的成長,周圍的人也會將他的人品和底細摸得一清二楚,從而很少得到尊重,也不會有人跟他深交,所以很難在社會上真正立足,自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大出息。
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兒童研究所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在2歲的時候,就已經學會撒謊,而超過4歲的孩子,普遍存在撒謊的現象。
事實上,這種撒謊行為,是由于孩子認知水平受限,無法區分想象和現實的區別所導致的。
也就是說,孩子最初的撒謊行為,來源于他們把自己美好的期盼,當成了現實講了出來,是一種「趨利避害」的生存選擇。
但如果,孩子熱衷于撒謊,那麼家長就該警惕了。
我家二寶幼兒園里原先有一個孩子睿睿,睿睿的家長當時三天兩頭就會跟幼兒園老師發生矛盾、產生沖突。
歸結原因,原來睿睿時不時地就跟爸爸媽媽告狀:今天有小朋友欺負他,明天老師又打他了。
但是經過調查,這些由孩子描述出來的情況子虛烏有,根本不存在,后來睿睿爸爸媽媽對孩子進行了多次的批評教育,但情況仍然沒有好轉。
而之所以睿睿熱衷于撒謊,跟睿睿奶奶的溺愛嬌慣有很大的關系。
睿睿是奶奶帶大的,所謂隔輩親,從小就生活在蜜罐里,小時候睿睿如果做錯事情,就會找個借口「糊弄」奶奶,睿睿奶奶不但不會追究,還會夸睿睿「聰明,腦瓜子轉得快」。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讓睿睿養成了用撒謊博取關注、推卸責任,以及躲避批評的行為習慣。
但是當撒謊成為孩子的達到目標的武器和手段時,那這種行為也會根植在孩子的品性和性格之中。
等到將來走入社會,可能就會變得虛偽、愛說大話、空話,沒有誠信可言。
而對于這樣的人,一般周圍的人都會敬而遠之,而他自己也難有作為。
有次帶二寶去游樂場玩,看到的一幕,就讓人非常吃驚。
有個八九歲的小女孩,本來在后面排隊,結果一不留神,竟然從后面徑直躥到了前面。
不少人看到后,都發出了質疑聲,結果沒一會兒,孩子的爸爸媽媽就走了過來,理直氣壯地沖著大家說:「你們跟孩子計較什麼,她才多大呀。」
緊接著就站在孩子旁邊,安慰道:「別理他們,你就站在這里」。
這一對家長既沒有在大家異樣的眼光中認識到自己的問題,而且還保護、鼓勵孩子這種錯誤的行為,讓人嘆為觀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也會看到很多不守規則的「假聰明」。
為了早點過馬路,就全然不顧斑馬線上的紅燈。
為了省去麻煩,就把垃圾扔得到處都是。
為了自己方便,在一些公共場合大聲說話、橫行插隊。
這些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小事,卻無疑會讓孩子變得褻瀆規則、破壞規矩。
隨著孩子的成長,這種顛倒黑白、不分對錯的價值觀,會成為一個毒瘤,扎根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導致孩子會變得無法無天,什麼都敢說,什麼都敢做,難免會釀出禍端。
其實,規則秩序的培養,不單單是讓孩子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和教養,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孩子懂得事物的邊界和底線。
因為我們必須明白:不守規矩地橫沖直撞,無法無天的無視規則,等待我們的終究是災難。
就像梁啟超先生在《論幼學》當中說的那樣: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簡單來說,就是要在孩子年幼的時候,為孩子定好規矩,懂得規則,這樣才能在人生路上越走越遠,也能把路越走越寬。
王朔在《致女兒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你是一面清澈的鏡子,處處照出我的原形。
是啊,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他最初的模樣、色彩,都是由父母涂抹上去的,所以說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以身作則,這樣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把孩子引領到正確的軌道上。
正如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說的那樣:家庭教育對于父母來說,首先一定是自我教育。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了「假聰明」的行為和現象,我們一定要先反思自己,查漏補缺,看我們自己是不是給孩子帶來了錯誤的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亡羊補牢、為時不晚。
最后也希望每一位家長,都能夠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孩子在人生的這條跑道上,越跑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