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有這3種跡象,說明你正在養育一個「自卑的」孩子
2022/07/06

每個人都會有自卑感,但過度自卑,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以下這三種情況,家長一定要重視并采取相應的方法。

自卑,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心理。

就算是大人,也會在某些方面、某些時刻產生自卑感。

適度的自卑,并不會影響孩子的生活,反而有利于孩子自省,是他們變得更加優秀的原動力。

正如《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所說: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家長們要警惕的,是孩子過度自卑。

如果孩子有以下3點表現,可能是孩子自卑的信號,父母需要重視。

過度在意他人的評價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些孩子漸漸地對于別人的評價十分敏感:

「我的朋友喜歡和我玩嗎?」「我的老師重視我嗎?「我能給他們留下個好印象嗎?」「我是不是不夠好?」

為了獲得認可,他們會傾向于在別人面前調整自己的行為,很多事情根據別人意見行事。

慢慢地,就產生了很多不必要的心理壓力。

當孩子無法接納自己的時候,他只有向外尋找存在感和價值感,一旦發現別人對自己印象不好,便開始自我攻擊,認為自己很糟糕。

自卑,有時候就是一種自己討厭自己的情緒。

而所謂的自我接納,就是欣然接受現實自我的一種態度。

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的所有特點,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削弱個人價值。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

「對于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一個不愛自己的小孩,可能永遠都走不出自卑。

經常說「我不行」

有位班主任老師鼓勵班上某個孩子報名參加校運動會,孩子卻直接拒絕了:「我什麼都不會。」

「你還沒試,怎麼知道自己不會呢?」

孩子很消極地回答:「反正我都做不好,我一定會輸的。」

事實上,這個孩子在體育課上一直表現很好,也很努力,但他就是缺乏信心,試都不試就要逃。

這種表現就像是在自我設限,拒絕了所有的嘗試,他認定了自己不夠好,為了避免最后失敗,干脆不作任何嘗試。

孩子們的自卑,也時常表現為對自我能力的懷疑。

他們碰到困難容易放棄,只愿意做簡單的事情,有些挑戰完全是自己可以嘗試的,卻常常把「我不會」「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好」等掛在嘴邊。

相比起沒有能力,是孩子不相信自己有能力。

家長平常也要多給孩子一點信心,放手讓孩子嘗試、挑戰。

孩子的能力,也是在父母的放手中逐漸培養起來的。

無法接受失敗,過分追求表揚

《被討厭的勇氣》里提到:「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自卑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不一定唯唯諾諾、看輕自己才是自卑。

有一種自卑,是孩子無法接受失敗的自己,會表現得比其他孩子更強的好勝心,過分追求表揚。

比如:

「玩游戲,一輸就耍賴,氣極了還會打人。」「班級評優沒評上,好幾天都悶悶不樂!」「與小朋友們一起玩樂高,拼得沒有別人快,馬上推倒不玩了。」

爭強好勝的表現,恰恰反應了孩子愛比較的心態,而自卑往往就源于比較。

在這樣的孩子潛意識里,認為自己不能輸,渴望自己能有優秀的表現,他們擔心如果輸了,就得不到周圍的認可。

與其說孩子怕輸,不如說怕不被愛。

這種情緒的產生與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系。

一方面,當孩子贏的時候,我們總是興高采烈地夸獎他:「你真棒!」「你真聰明!」「太厲害了!」,讓孩子失去了正確看待自己的能力。

當他下一次遇到難題,意識到自己沒那麼「厲害」之后,挫敗感也會更深。

另一方面,我們總和孩子強調「成功」:

第一名有多風光,贏了比賽有什麼獎勵、比別人強有多優越......當孩子輸的時候,我們又忘記告訴孩子失敗了該怎樣去面對。

最后孩子感受到:輸了、失敗了,我就得不到父母的鼓勵了,可能就不再被愛了。

對失敗的難以忍受,變成了不被愛的恐懼,自卑的種子也會悄悄埋下。

父母的評價是孩子早期看待自己的窗口,我們能夠給予孩子真誠的支持和鼓勵,孩子對自身就會有更多的價值認同。

在輸贏面前,他們才會有健康的情緒。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