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孩子厭學的真相!家長一定要警惕,做到這些孩子才能逆襲
2021/12/08

不想寫作業、覺得學習好累好難,想必不少孩子跟我們父母抱怨過類似的問題。其中有些孩子還嚴重到了不想上學,甚至出現了厭學的特徵。

其實我們家長要清醒地認識到,孩子厭學≠不喜歡學習本身,而是孩子對于學習的感受比較糟糕。

孩子為什麼會厭學?

1.父母的影響。

《少年說》有一期節目就是一個女孩吐槽媽媽「 總是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的好」。

孩子委屈地控訴:「我媽媽總是拿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乃至全聯盟第一的學霸來跟我比,別人家的孩子是這好那好,可你自己的孩子也很努力,為什麼你不看一下呢?」

但是,聽到女兒在天臺的喊話,媽媽卻並不認同。

媽媽說:「我對你的評價是客觀的,你跟別人比,比的是:好的學習習慣和好的學習方法」

最後孩子問媽媽:「你以後能不能不要再說別的孩子好了?」

媽媽還是堅持說:「你強的時候,我就要拍你一下,你弱的時候,我就要推你一把,有些東西你要改才會有效果,不是我肯定你就有效果的。」

你有沒有跟這位媽媽一樣的想法呢?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各方面優秀。不自覺的就會給孩子設立了太多太高的標準,或者拿別的孩子來對比:「你看你,怎麼這麼笨,看人家XXX」 「怎麼考得這麼差,你看XXX」。我能夠理解家長是想讓孩子在對比中,找到不足,奮起直追。可是孩子的心智還沒有達到能在對比中提高的程度。

這樣的做法是讓孩子總是惦著腳尖,孩子會覺得自己怎麼總是不夠好,自己怎麼努力都爸爸媽媽都不滿意,長此以往索性自暴自棄,不愛學習,提起學習就頭疼。

2. 環境的影響。

班級中是不是其他孩子都不喜歡學習,孩子平時生活中是不是接觸了很多 錯誤的價值觀:有 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當老闆活少錢多……帶著這種錯誤的認知,父母又從來不學習不看書,潛移默化中就給孩子種下了一個種子: 學習沒有用,學習沒意思。

或者孩子跟同學、老師的關係不好,也會對于整個學習的環境產生抵觸情緒。

3. 自身的能力。

如果說咱們的孩子欠缺一些學習的能力,比如 專注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那麼他在學習的過程中就需要 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一直是追著別人跑卻很難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反而經常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孩子慢慢的就從不會學、學得慢演變成不愛學,提起學習就頭疼!

總而言之,不管是以上哪一種原因,都是把 學習變成了一件又苦又累還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這樣的事情,孩子怎麼會願意付出努力呢?

所以,我們要想讓孩子擺脫厭學的狀態,最核心的就是幫助孩子 找到學習的好感覺!

幽默與彈性讓學習更有趣

如果要我給各位家長總結學習應該是什麼樣的,最關鍵的一定就是「幽默」和「彈性」這兩個詞。

我們可以反思一下,每次孩子寫不出題我們會是什麼態度呢?

「好好認真讀三遍!」「看看你自己寫的是啥!」

是不是我們面對孩子,早就習慣了盛氣淩人,遇到點小問題就覺得不耐煩,著急上火把情緒都宣洩給了孩子呢?

如果我們的教育態度長期如此,孩子會覺得學習討厭當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我們做家長首先要改變自己的認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學習上的興趣。

練口算不一定要在紙上寫:媽媽買了四個冰淇淋,姐姐吃了一個你猜猜還剩下幾個?買菜逛超市也可以讓孩子去做計畫、算帳付錢……把學習的知識和生活聯繫起來,孩子能夠學以致用,孩子就發現了學習的趣味和意義!

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好感覺呢?

紅燒肉只要做的好吃,一定會越吃越香。但如果做的難吃,孩子肯定也會越吃越厭食。

所以我們只要調整好了我們面對孩子學習時的狀態,孩子對于學習的看法就會慢慢獲得改善。

比方在孩子一道題不會的時候,我們也可以湊上去,用一些更幽默的話去參與討論。

「這個看起來好難啊」「媽媽好像也有點想不明白」「要不要我們問一下你的好朋友?」

當我們放下一根筋的狀態, 避免用情緒化的方式解決孩子的問題,孩子就能慢慢看到,學習的過程是可以更輕鬆的,討論也可以是和和氣氣、高高興興的,那麼他們自然而然就不會那麼容易厭學。

給孩子支持

家長要經常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 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同時要讓孩子知道學習並不是說非得取得什麼過人的成績,而是能夠讓一個人變得更強大。

孩子們遇上的教育問題,許多時候可能和我們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有著重要的關係。當我們嘗試從自己身上出發,改變面對孩子的態度,孩子的厭學問題就能慢慢發生改變。多一點育兒的智慧,我們都能更輕鬆地幫助我們的寶貝們,贏得更好的學習狀態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