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底有零花錢好,還是沒有好呢?有人說,等到成年就有明顯差別,其實,不用等成年,小時候差距就很明顯。
傅首爾在一次節目中說過,小時候家境不好,沒有零花錢。看到鄰居爺爺總是把錢放在桌子上,她就萌生了偷錢的想法。有一次想買雪糕,就真的去偷了一張。
幸虧鄰居爺爺通情達理,沒有訓斥和責罵,而是勸她做好人,她才沒有繼續做傻事。
沒有零花錢的孩子,匱乏感往往非常強烈。看著別人有錢能買東西,而自己沒有,心里就覺得委屈。
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孩子會像傅首爾一樣偷拿別人的錢,有的孩子則會以大欺小,伸手跟別人要錢。
這兩種狀態如果不及時阻止,孩子的膽子就會越來越大,身心也會越陷越深。
知乎上有個提問「從小到大都沒有零花錢是什麼體驗?」答友們的共同感受是「小時候很自卑」,還有「長大后報復性消費」。
很多家長認為限制孩子花錢,會讓孩子養成節約的習慣,事實上,這反而導致孩子心靈受傷,以及對金錢的認知模糊。
電視劇《少年派》中,閆妮飾演的王勝男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她扣押女兒林妙妙的零花錢,面對女兒的質問,閆妮說:「你一小孩,總要錢干什麼?你要買什麼呀?你缺什麼嗎?」
林妙妙卻說:「我缺的是選擇的快樂和自由。」
其實,關于要不要給孩子零花錢的問題,尹建莉老師就說過:「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財富觀是人生觀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對待金錢,往往是一個人如何對待人生的外顯表現。」
我也很認同這個觀點,而且我覺得家長不但要給,還要從小就給。這樣不但能讓孩子養成不亂花錢的好習慣,還能讓他在實踐中學到很多金錢知識。
儲殷教授也說:
一定要給孩子零花錢,孩子買東西用自己的零花錢,由自己做主。
因為任何選擇都意味著失去,這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
生活中充滿數學,提高解決數學應用題的能力。
同時,還能提升社交能力。
所以,總的來說,給孩子零花錢非常有必要,每位家長都應該做到。同時也一定要注意做好引導,教會孩子認識金錢,合理使用金錢,避免出現不理性的消費行為。
生活中除了父母的語言引導之外,也可以給孩子看一些財商類的書籍,來幫助孩子塑造正確的金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