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聰不聰明可以看「手」?3歲前有「5種表現」,大腦發育得還不錯,偷著樂吧
2022/08/25

「我家孩子到底聰不聰明?」應該是很多父母都在關注的問題。

但這個問題答案迥異,有人認為說話早的小孩智商高,也有人說,喜歡笑的小孩思維更敏捷,那到底哪個答案才是正確的呢?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智慧體現在他們的手指尖上。」

也就是說,兒童是用手來思考的,聰不聰明要看「手」就能明白。私以為,這個答案是更加合理的。

手是「人體第二大腦」,雙手靈活的孩子更聰明

科學家們認為手是「人體的第二大腦」。

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上來看,人體的手指和手掌在大腦運動區域的占比還是較多的,約為1/3,其中手指上分布的神經是小腿的10倍之多。

而根據加拿大神經外科醫師彭菲爾德的理論, 大腦調動身體某部位的占比越大,對大腦產生的作用也就愈明顯。

由此可得,手指所占大腦的比重最大,那對大腦的刺激也就是更明顯的。

孩子在「動手」的過程中,手指受到外界不同物體的刺激,把各種」感知覺「信號傳遞給大腦,有CPU之稱的大腦開始進行信息處理。

在這個過程中,手指受到的刺激越多,往往就會讓大腦越發活躍,促進大腦神經突觸增多,神經元變得更加靈敏,也就能讓孩子的大腦潛能開發得更好。

雙手靈活的小孩更聰明

幼兒教育學家蒙台梭利提出,如果有了雙手的活動,人的智力層次更高,兒童的人格也更堅定。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雙手上往往就藏著「智慧寶庫」,動手能力越強、雙手越靈活的小孩,往往相對來說,智力被開發利用得越好,未來的智力發育也更加完全。

所以,如果父母們發現你家孩子經常喜歡吃手、用雙手抓飯菜、撕紙片、抓握玩具、丟東西等,別急著控制住孩子的雙手,而是要利用好其「手部敏感期」,多讓孩子鍛煉手部的精細動作,刺激大腦的發育。

3歲前出現以下信號,往往說明智力發育得不錯

研究發現,0~3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期。

0~1歲時,孩子的大腦容量是出生前的170倍,大腦細胞快速繁殖;

2歲左右,大腦發育完成50%~60%,腦內每秒能建立700多個神經元連接;

到了3歲,孩子大腦發育已接近成人的80%~90%,一個人大部分的智力發育都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

而且伴隨著大腦的快速發育,孩子手部的精細運動也在同步完成。如果你發現三歲內的幼兒有以下信號,往往說明他們的大腦發育得不錯。

0~3月齡:寶寶有抓握反射

這是新生兒無條件原始反射的一種,也可以稱之為 「達爾文反射」

通常3月齡以內的幼兒,雙手會呈現緊握的狀態,但如果感受到物體觸及手掌時,他們便會下意識緊緊地抓住不放,而且抓握的力量較大,足以承受其自身重量。

通常這一原始反射會在寶寶出生后的第五周達到巔峰,但出生后的第3~4個月就會開始消失,若超過這個階段還未出現或者未曾消失,往往就需要考慮幼兒是否存在神經中樞受損,智力發育可能存在障礙。

4~6月齡:寶寶開始自主抓握

與前面所說的「抓握反射」不同,自主抓握是孩子 主動、有意識地抓握物體,這個動作的出現暗示著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加成熟,需要手指的互相配合。

如果媽媽發現孩子開始雙手抓東西,嘗試著往嘴里放,而且時常抓著玩具擺弄,撕小紙條玩,這意味著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正在發展。

可以鼓勵他們多做這些動作,鍛煉雙手的協調性,刺激大腦的發育。

7~9月齡:寶寶開始用手抓輔食

這一年齡段的幼兒,已經開始喂輔食,媽媽們常常會感到苦惱,自家娃每次都把魔爪伸向食物,吃一頓飯弄得衣服、桌子、地上到處都是,實在是煩人。

實際上,這恰好說明孩子到了用雙手的敏感期,他們用手來感受食物的溫度,把食物捏成不同的形狀,感受著食物在自己手上的變化,并引以為樂,好奇心完全被激發出來。

而這些觸感的變化,也是能夠刺激大腦「感知覺」的發育,對智力開發同樣有幫助。

10~12月齡:寶寶開始靠雙手「自給自足」

例如,他們用雙手夾菜、拿起地上想要的玩具、嘗試翻書、抓住杯子喝水等,孩子的雙手更加靈活,幾乎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不需要一直麻煩父母。

1~3歲:寶寶嘗試繪畫+用手寫字

如果說前面只是青銅操作,那到了繪畫、寫字這些則進入到了「王者局」,這對成人來說可能很容易,但對小孩子來說有些難完成。

因為在實現這些動作的過程中,需要調動大腦多個區域之間的運作,相互配合才行。不過正因如此, 也刺激到了大腦神經末梢,使其發育得更加敏捷。

所以,建議父母可以給寶寶準備筆和本子,讓他們隨便寫寫、畫畫,既能打發時間,還能鍛煉其大腦發育。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