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育兒師》里的這一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不到5歲的小男孩,很愛哭,常愛發脾氣。而媽媽的脾氣也很暴躁,孩子一犯錯,媽媽就大吼大叫。
平時開心時,小男孩會追著媽媽問「這是什麼?這能吃嗎?」還會撒嬌地求媽媽;「抱抱我!」可媽媽的反應,卻大都是吼叫,媽媽對娃的態度充滿了厭惡。
后來,當節目組把這段吼叫聲,讓媽媽親自聽一聽時,媽媽直接崩潰說:「這聲音太可怕了!」可惜的是,這位媽媽在做節目時,認識到了自己吼娃的錯誤。而在生活里,有太多的媽媽卻不覺得自己吼娃有問題,甚至還覺得,都怪孩子不懂事、不乖順,才導致媽媽習慣性吼娃。
◉別吼娃!小心你的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
有媒體人進行了網絡調查,什麼樣的孩子最受家長寵愛?結果顯示,「懂事」的孩子最討家長的歡心。而最討家長反感的孩子,就是那種「不懂事」,平時還總愛跟爸媽頂嘴的小孩子。
有些家庭喜歡「吼叫式育兒」,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會自信心受損,性格變得內向又敏感。孩子還可能會怕爸媽不開心,被動做個「懂事」的娃,習慣性地討好父母。
◉ 娃被吼后有這3種反應,家長別炫耀了!孩子可能正在變成「討好型人格」
1.被吼后,孩子低眉順眼,選擇妥協討好
不懂反抗,還選擇討好對方,這是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典型表現。有時候,很多家長都把這種行為,誤會成了懂事。
比如,有的家長吼娃,還動手打娃,但娃卻反過來緊緊抱住爸媽,不停道歉。哪怕錯的是家長,孩子也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只為了止息這場打罵風波。
這樣討好型人格的孩子,表現得低眉順眼,遇事習慣選擇妥協。孩子沒有反抗的魄力和勇氣。膽小怕事,性格懦弱,一旦被人否定或打罵,就馬上認錯,甘心受罰或吃虧。
2.不敢表達情緒,很怕別人不開心
總被爸媽吼后,小孩子喜歡假裝很開心,很少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情緒,生怕惹爸媽不高興。這種小孩在大人眼里,可能就挺懂事,格外乖巧,特別討人喜歡了。
爸媽估計都想不到,真相卻是孩子過得很不愉快,養成了討好型人格特征。3.不懂拒絕,也不愛求人
被吼后,正變成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還會表現出,不懂拒絕別人要求的特征。這些孩子平時很少求人,求人會讓他們不自在,哪怕是求父母,孩子也很內疚,怕會給爸媽添麻煩。而爸媽要求孩子做的事,孩子就算很吃力才能達到,也甘心完成。
所以在家長看來,孩子真挺懂事,只是孩子心里最清楚,這不是懂事,而是特意的討好。
◉ 父母不吼不叫,養育有自信的孩子,拒絕討好人格
討好的本質是一個孩子的「低自尊」,不自信。因此,父母不吼叫娃,同時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就可以幫助孩子遠離「討好型人格」。
比如,父母時常夸獎娃,讓娃有一定的自我認知,知道自己身上有很多閃光點,娃就會愈發地自信起來。
假設孩子學習成績差,那爸媽可以告訴孩子,孩子身高不錯,很有優勢,也許練習下體育,將來可以成為優秀的運動員。從其他方面找補一下,孩子就能有自信了。另外,最重要的還是父母的態度,不吼不叫,溫柔地跟孩子說話,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被尊重,擁有高自尊、高自信,不會那麼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的娃了。
互動話題:家長朋友們,你覺得你家孩子是懂事還是討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