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東西,別擋我看電視」,5歲孫子「指著」阿公大罵,媽媽「反手就一耳光」
2023/03/15

閨蜜小航家的兒子今年5歲,小家伙沒別的愛好,就喜歡老老實實地坐在沙發上,樂此不疲地看動畫片。

平時爸爸媽媽管得嚴,孩子看電視的時間有限。

恰巧上周阿公奶奶過來探望,這下孩子終于有了人撐腰,電視一打開就停不下來。

可孩子一看就是連著好幾個小時,就連阿公也看不下去了。

于是,阿公拿著遙控器走上前,作勢要將電視關閉,笑著說道: 「乖孫,老看電視有什麼意思呀?不如咱爺倆下樓走一走,阿公給你買零食。」

誰成想,孩子眼皮都沒抬,氣呼呼地沖著阿公大喊:

 「老東西,別擋我看電視」

聽到乖孫子對自己破口大罵,阿公一時間也沒反應過來,愣在了當場。

閨蜜小航本就是個暴脾氣,眼看孩子如此「無法無天」,哪還能忍得住。

系著圍裙,從廚房里三步并做兩步就沖了出來,反手對著兒子就是一巴掌。

「小東西,怎麼跟你阿公說話呢?我平時怎麼教育你的?」

阿公眼看孫子挨了打,頓時也是心疼地不行,連忙上前拉架:「你別急啊,有話跟孩子好好說就行了。」

「別哭了,乖孫,聽媽媽的話,咱不看電視了。

見到媽媽「火山爆發」,小家伙早已經嚇得崩潰了,坐在沙發上嚎啕大哭,哪還顧得上什麼動畫片。

孩子沖著老人罵臟話,到底因為啥?

閨蜜消了火以后,又把孩子叫到跟前好好講了一番大道理。

這才知道,原來孩子總聽班上有同學說「滾」,又看到某些電視劇里管老人叫「老東西」。

因為阿公不讓他看電視,有些生氣,沒控制住自己才順口罵了出來。

實際上,很多時候孩子說臟話、罵老人,表現得目無尊長,并不是因為學壞了,而是受到了環境影響,再加上缺乏情緒控制的能力。

與成年人相比,孩子缺乏人生經歷,大腦發育不成熟,當遇到某些事情時,情緒會更容易激化,做出一些過激對抗的行為。

而且孩子本身是一張白紙,他們并不知道臟話所代表的具體含義。

當臟話脫口而出時,孩子只不過是尋求力量感的外在表現:

你的行為對我造成了侵犯,雖然我還小,但也要用這種方式來傷害你。

當然了,有時候孩子目無尊長、說臟話成風,與所處的家庭環境也有很大關系。

比如老人平時對孩子太過溺愛,舍不得打舍不得罵,無形中將自己置于「低人一等」的位置,那麼孩子習慣了頤指氣使,往往會表現得更乖張。

再比如有些家長本身就是臟話連篇,對老人也缺乏基本的尊敬,那麼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不會尊重長輩。

孩子罵人不對,家長打人也是大錯特錯

棍棒底下出孝子,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都抱有同樣的心態:

孩子犯錯,揍就是了,不信他不長記性。

可現在已經是2023年了,難道還沒有比「棍棒式教育」更好的教育方法嗎?

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同,我們不排除一個巴掌確實能將孩子「打醒」,為孩子留下深刻的教訓,再也不敢犯同樣的錯誤。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種暴力的教育方式,為孩子所帶來的的傷害。

太多太多的孩子性格里留下了陰影,根源就在于童年時期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

或許家長會覺得:

「誰家孩子不是從小打過來的?現在都過得好著呢。」

殊不知,這種傷害隱蔽地難以察覺,但威力卻不容小覷,即便已經十幾年、幾十年過去,傷口依然會隱隱作痛,仍然難以彌補修復。

一招「制服」孩子說臟話

孩子之所以說臟話、罵老人,背后一定有其固有的邏輯,并非毫無緣由。

我們教育孩子的大前提,是將其視為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所以,不妨壓下怒火,蹲下來傾聽一下,孩子罵人的時候在想什麼?

是不是已經養成了習慣?

如果孩子只是一時的情緒失控,并且已經認識到了自身的錯誤,那麼我們大可不必「小題大做」。

對孩子講清為什麼不能說臟話,以及對老人要保持尊重等等,就足夠了。

反之,如果我們糾正無效,孩子養成了說臟話的習慣,那麼就要在環境方面找問題了。

比如家長平時的語言方式是否足夠文明,孩子是否交到了什麼「壞朋友」,幼兒園里是不是有什麼「不良風氣」等等。

我們可以根據情況「對癥下藥」,同時對孩子略施懲戒,讓孩子認識到說臟話是錯誤的行為,逐漸予以糾正。

結語:

孩子對長輩沒禮貌、口吐臟話,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

我們在教育引導時,切忌「以暴制暴」,只有找到孩子說臟話的真實原因,才能實現「一招制敵」。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