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吼時為何會沉默?不是在反省自己的錯,「背後的隱情」作為父母有必要知道
2022/08/26

不知道各位寶爸寶媽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剛出生的時候,看著那皺巴巴的小臉,內心會涌現出無數的柔情,覺得自己怎麼愛他都愛不夠。

等到他一點點地長大,為他一點一滴的成長興奮,再到他有了自己的主意,開始學會反抗大人的權威,我們最初的那份初心仿佛就丟了。溫柔細語被大吼大叫取代,似乎感覺教育孩子要用盡我們的全身力氣,不吼出來就沒辦法「鎮住」眼前的這個「小魔頭」。

調查報告顯示,全國有超過89%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采取吼叫的方式,并且,年齡越低的家長越愛吼孩子。

為何我們都喜歡用「吼叫」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因為,「吼」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比如我家大寶,晚上叫他洗漱的時候,他總是拖拖拉拉的不肯去,可是大叫一聲后,他就會放下手里的活動,靜靜地走到衛生間開始洗漱。

可是大家細心留意便會發現,當我們吼孩子的時候,孩子往往會沉默不語,即使后來我們轉換了平靜的語氣,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孩子依然處于沉默的狀態。

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便來探討一下孩子被吼后的心理活動,以及由此會產生的后果,希望能夠幫助父母們(包括我自己)慢慢戒」

吼,找尋到更利于孩子成長的教育方式。

孩子被吼后不說話,主要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一、害怕

我們覺得自己吼一聲,孩子便乖乖聽話,是因為孩子被震懾住,但其實,他只是感到害怕。

大人的情緒爆發對孩子來說其實就是一場災難,想想我們自己小時候被父母責罵時的場景,我們自己的內心當時是不是充滿了恐懼?在孩子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與大人「抗衡」時,突如其來的吼叫會讓孩子不敢說話、不敢哭泣、不敢動,不敢表達情緒。

因為在父母已然發怒的情況下,不管孩子做什麼,都有可能招致父母更大的吼叫和批評。只有戰戰兢兢地執行父母的命令,才能緩解她們內心巨大的恐懼。

二、逃避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當我們對孩子吼叫的時候,孩子會低著頭,或者不停地回頭看。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這樣,會覺得更生氣,覺得孩子完全沒有把自己的話當一回事,充耳不聞。

其實這樣的下意識反應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就是

孩子在「回避」,想要逃避父母刺耳的聲音,或者眼前這個讓他害怕的場景。

我回憶自己小的時候,被父母吼時最想做的動作就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裝作什麼也聽不見,可是如果真的做這個動作,那很可能會招致一頓打。

所以我選擇忽略,讓父母的話從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因為在父母吼叫以后,情緒并不會立時收回,而是在孩子執行指令后,父母依然會在耳邊細數孩子以往的「不是」。

三、麻木

如果對孩子吼得比較多,我們就會發現,剛開始的一兩次效果確實不錯,孩子會立馬聽話,可是時間長了以后,逐漸就失去了效果。

慢慢地,我們需要更高的音量,更激動的情緒,甚至表現出要動手,才能夠使孩子「服從」。

被父母「吼」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麻木的過程。

因為他的大腦已經有了「適應性」。古語說「久居鮑魚之肆不聞其臭」就是這個道理。

當孩子已經習慣被父母用「吼叫」來對待,那麼終將有一天,他會擺脫一個孩子的脆弱,將這份粗暴一一還給我們。

就像我和我的母親,和她說話的時候,我總是聊不到幾句話音量就會上去,即使內心一再提醒自己,也沒法做到一直心平氣和。

孩子長期被吼,傷害不僅僅在心理上,而且會直接體現在大腦的器質變化上,從而會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神經發育、甚至智力發育。

經常被吼,孩子的大腦會發生這兩個變化:

1、韋尼克區減少

這是哈佛醫學院的腦科學專家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長期遭受父母語言暴力的孩子與那些沒有被吼過的孩子相比,大腦負責語言力和理解力的韋尼克區減少很多。

簡單來說,就是經常被吼的孩子,語言發展和理解能力會低于正常孩子。

2、胼胝體發展異常

胼胝體是連接左右大腦的神經纖維束,起著連接左右半球的作用,這個部分發育異常,會影響到孩子的神經系統發育和智力發育。

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經常被父母吼叫的人長大以后,智商要比較少遭受語言暴力的人低將近十多分。

養育的路上,誰都會有覺得失控的時候,如果真的吼過一兩次孩子,也不要太自責。

養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要我們能夠覺察到自身的不足,慢慢地去完善自己,我相信,我們可以慢慢地忘記「吼叫」這個方法,用更好的方式來教育我們的孩子。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