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錯誤,父母經常「大吼大叫」?做好這3點,巧破「父母吼」
2021/03/26

每個人都有情緒,在面對不同的人,對待不同的事的時候,我們會產生或好或差的情緒,很多人都習慣在最親密的人面前發洩不良情緒,沖著家人發火。

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面對孩子的不聽話、調皮搗蛋,我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很多家長認為對孩子吼叫或訓斥有效,且效果立竿見影。

對孩子吼兩聲,有的時候確實可以立即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卻忽略了吼叫產生的代價和更長遠的影響。

被吼叫後的孩子會產生恐懼甚至自責的心理,也有可能產生怨恨,無法讓孩子獲得改正的動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會反復犯錯的真正原因。

心理學家曾做過調查研究,採訪過一些經常被父母吼的孩子,當被問及他們的感受時,很多孩子說,當父母對自己怒吼時,自己大腦是懵的,那一刻不知道父母在說什麼。

當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的時候,孩子的大腦處在一個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們會停止思考,在壓力下出現應激反應。為了避免受到傷害,孩子會把自己的大腦「封閉」起來,刻意遮罩掉這種噪音。

有時候看到孩子沉默不語,家長們以為自己的「獅吼功」有效了,其實孩子的內心是緊閉、抗拒的,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怎麼可能會做出改正呢?

經常吼叫會對孩子產生什麼不良影響呢?

1、孩子缺少愛,對自我懷疑,對世界的感受變得扭曲

父母經常斥責吼叫孩子,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水準。低自尊水準的孩子經常處於消極負面的情緒中,無法做到自愛,做事情缺乏自信,對自己也缺乏正確客觀的認識。

父母經常吼叫孩子,是在給孩子一個心理暗示:我什麼都做不好,父母對我不滿意。長時間下去,孩子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糟糕又失敗的人。

長期處在父母的斥責、吼叫中的孩子,缺少來自家庭的關愛,缺乏愛的滋養,會變得孤僻、不自信,失去愛別人的能力。

2、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不難發現,父母剛開始吼叫孩子的時候很有效,隨著吼叫次數的增多,這種教育方式變得越發無力,孩子假裝聽不到父母的話,依舊我行我素。於是很多家長就抱怨了,孩子越來越難管了!

其實這也不怪孩子,這和人的大腦有關係:當一件事情變成了習慣,注意力就會產生游離,大腦會認為不需要投入更多的專注力在這件事情上。

孩子會把父母吼叫這件事當成一個習慣,自動忽略說教內容。而孩子的注意力長期處於游離狀態,時間長了專注力也會降低。

3、吼叫代代相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從父母那裡感受愛與被愛,也是從父母那裡學會做人做事的方式和方法。如果父母總是採用大吼大叫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也會認為這就是和他人溝通交流的方式。當以後遇到問題,他也會採取這樣極端的方式來解決。

當孩子在未來成家後,有了自己的孩子,當遭受壓力或焦慮時,會不自覺地朝自己的孩子發脾氣,吼叫就會成為一種默認工具。這也是為什麼心理學家說「吼叫會代代相傳」的原因。

人們常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先做什麼樣的人」。如果父母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有素質、溫和有禮的人,首先就要從自身做起。

既然知道了吼叫孩子有這麼多不良影響,有什麼辦法來糾正嗎?

1、記錄每次吼叫的原因,下次再發火時,試著平復自己的情緒

如果想做出改變,首先要覺知和接納自己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記錄下來。每次忍不住沖孩子發完火後,不妨思考,孩子因為什麼原因惹怒了自己?在什麼時間和地點、場合?

記錄下自己的反應,比如聲調、姿態,記錄下自己沖孩子吼過之後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事後一定要記錄下你對整件事情的總結和評價,回憶下那一刻還有什麼其他更好的處理辦法。

記錄吼叫就是為了讓你在怒氣積累前有所察覺,在下一次習慣性地吼叫前,能夠注意到自己情緒的變化,然後想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2、接受真實的自己

很多家長在吼完孩子後都會很後悔,但是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為了緩解內心的罪惡感和羞恥感,便為自己的吼叫尋找藉口,從中得到安慰。

家長們陷入深深的悔恨和自責中,無法自拔。 心理學家發現,深深地自責和羞愧反而會阻礙一個人改進。

不要對自己過於苛責,接納真實的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當家長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時,才能做出改正和進步。

3、ABCDE法則

《不吼不叫》一書中為我們提供了一種避免吼叫的五個步驟,分別是:自問(Ask)、呼吸(Breath)、平靜自我(Calm yourself)、確定孩子的需要(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同理心(Empathize)。

自問:問一問自己現在的感覺如何?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能否換一種思考方式?

呼吸:有意識地做3-5次腹式呼吸,在吸氣或呼氣時數4個數,呼吸的同時感知自己的身體,想像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氧氣。

平靜自我:

用積極的想法代替原來不好想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確定孩子的需要:思考一下你對孩子的期待是否合理?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瞭解孩子此刻究竟需要什麼,是一個擁抱?一個鼓勵?還是你的指引或建議?

同理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位置感受一下他現在的想法,試著與孩子共情,告訴他你可以理解他的想法。

在練習ABCDE五個步驟時,不用刻意嚴格按照順序,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調節。

例如,你只有先平靜下來才能瞭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那不防先調整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自問並確定孩子的需要。

在我們改變自己的過程中也許還會忍不住沖孩子發脾氣,但這不代表你就是失敗的父母,用道歉代替自責,真誠接納自己的錯誤。父母其實是和孩子在一起共同努力成長,試著學會理解和尊重孩子,親子關係才會變得更加親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