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的孩子是讓媽媽帶還是老人帶?母嬰依戀很重要,媽媽不要缺席
2021/03/26

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很多年輕的父母生完孩子後忙於工作,只能找來家裡的老人來幫忙帶娃。而老一輩的生活習慣和育兒觀念和年輕人又有很大的差距。

很多媽媽都曾私信過我說:「鄉下的父母來城裡幫忙帶孩子,但是因為生活習慣相差大,老人過的很不開心,想帶著孩子一起回鄉下。」

面對這種情況,讓無數職場媽媽傷透腦筋,辭職在家,就會失去寶貴的工作機會,經濟壓力變大;讓父母帶孩子回鄉下,長期見不到孩子又非常想念。

看似是媽媽帶孩子還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孩子的小問題,深入思考一下,其實包含了很多重要的大問題。

1、隔代撫養的問題

隔輩撫養歷來是個容易起爭議的問題,老人家上了歲數,很多現代化的東西都不會用,也沒有現代的早教意識。在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寵溺下,孩子很容易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生活習慣,想再改變時,就會發現困難重重。

2、教育觀念分歧大

不止是和老人,就連夫妻之間也會在育兒上有很多分歧,在教育觀念上,父母和老人之間教育觀念不同,難免會發生爭吵。

時間久了,孩子也會受到這種不良情緒的影響。

3、飲食習慣問題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一個小女孩才剛2歲,體重就已經達到86斤,但是她的父母卻很健康,並不是遺傳導致的。

問了孩子的爺爺奶奶才知道,他們對孩子比較嬌縱,也不太注重健康與否,經常給孩子零花錢去小賣部買雪糕、糖果這種高甜的零食。

4、與父母的依戀關係的建立與缺失問題

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孩子與父母建立依戀關係,最主要的時期就在2歲前。親子依戀是孩子與主要撫養人之間建立的特殊的情感聯結紐帶。

曾經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恒河猴實驗,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他認為,對嬰兒來說食物雖然重要,但接觸性安慰也同樣重要,依戀和肢體接觸對嬰兒來說同樣是必需品。

這個實驗具體內容就是:從幼猴出生第一天起就把其和母親分隔開,並且在幼猴的鐵籠中設置了兩個"媽媽",一個是掛有奶瓶卻由鐵絲做成的鐵絲媽媽,一個是沒有奶瓶的絨布媽媽。

當幼猴餓了,就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喝奶,之後再回到絨布媽媽的懷抱。幼猴在絨布媽媽懷抱裡停留的時間遠比鐵絲媽媽長的多。

由此哈洛得出結論,身體接觸對於幼兒來說甚至超過了食物的重要。

這個結論對於人類嬰兒同樣適用,媽媽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滿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慰藉,有媽媽在身邊,寶寶就會感覺格外的安心,當媽媽去別的房間時,寶寶會不停尋找媽媽的身影。

而這種早期依戀形成的能力和需要,正是嬰兒日後建立各種其他關係的基礎。

李玫謹教授一直很強調早期撫養孩子的重要性, 她提倡孩子在1歲半之前一定要由母親親自撫養,不要由他人撫養。

因為在孩子24個月之前,是非常關鍵的依戀建立期。不要以為孩子沒有任何記憶,也不懂事。他會在身心,記憶深處都保存著那份依戀心。

孩子在嬰兒時期受到媽媽的親子撫養,這是影響孩子性格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一定不要缺席孩子嬰幼兒時期的成長,這對於他們一生的發展來說,都至關重要。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