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慢藝術!孩子,慢一點也沒關係,媽媽等你
2021/02/23

01

朋友小莉前段時間就很抓狂。

婆婆說要來她家住一個月,本以為常年不住一起,臨時的一個月很容易過去。婆婆天生急性子,還囉嗦。

第一天開始,就馬不停蹄地催促她兒子。吃飯時,說「快點吃」;送孩子上學時,說「快點走」;孩子在房間做作業,她也時不時跑進去,說「快點做」。

看見孩子上廁所,也會下意識地催一句:「快點上。」剛開始她很委婉地和婆婆說:「媽,不著急,讓孩子慢慢來。」

婆婆眼神一撇,特別嫌棄地對她說:「你不催著一點,他哪能長大?!」

幾天後,孩子因為不適應,情緒波動很大,而且特愛慢吞吞的。平常好好的行為,現在一下子就問題百出了。

不主動吃飯,不主動看書,不主動做作業。眼看孩子不好好做,婆婆更加變本加厲地催。

她終於忍不住了,語氣很不友好地頂撞了婆婆:「孩子就這年紀,你總是催催催,他也不能一下子長大啊!」婆婆一賭氣,就提前回了老家。

其實,按照她以前的養育方式,孩子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去吃飯穿衣,刷牙洗臉,看書寫作業的。

父母放慢速度,不僅僅是讓自己喘口氣,更多的是為了讓孩子去感知生活,感受周圍環境,認識世界和思考未來。

當然, 孩子也並不會因為一時的磨蹭,成為不負責任又拖拉的人。反倒是父母的包容、理解,會給他更多思考的空間,在每次嘗試中學會自我處理、安排事情。

02

曾有相關部門,通過對1300名學生進行調查,讓孩子們說出最厭惡父母身上的6種行為,孩子們的回答分別是:

1、 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

2、 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來刺激自己。

3、 父母的催促跟嘮叨讓自己不勝煩惱。

4、 永遠將孩子看成是不懂事的,什麼都要管。

5 、將子女作為攀比工具拿出去炫耀。

6、明明自己不懂,還老是喜歡拿大道理教育別人。

由此可見,催促、嘮叨,已讓很多父母不知不覺中成了孩子心中討厭的人。

因為,在我們催促的語言中,充滿了家長作為成人的自以為是,教條主義、甚至充滿了壓迫、威脅和打擊。

在調查中,有孩子說,父母越催,自己越慢,做事情越沒有動力,本來能做好的事情也做不好了。

作家黑幼龍在《慢養》中說:

將一顆種子埋進花園裡,提供豐沃的土壤、溫暖的陽光和充足的水分,讓這顆種子慢慢長成它真正的樣子,這個過程需要時間,也需要耐性,不要急著看到成果,一切慢慢來,不是大人的催促,就能讓孩子做好一切的。

03

想起上週一早上,送六歲的女兒上學,她穿鞋穿了很久,眼看時間臨近,我忍不住催促:「快點快點……」

結果越催她越忙亂。

當我忍不住要怒吼時,忽然看到了女兒驚恐的眼神,憋屈的小臉上掛著麻木無助與絕望……

我的心一下軟了,因為想到她之前曾說,每次聽到我催促,就害怕,怕媽媽不高興,甚至晚上做夢,怕媽媽不再愛她了。

後來,女兒跟我說了磨蹭的原因:因為剛買的鞋上有幾個小珠子很好玩,她被吸引,就玩了一會,耽誤了穿鞋的時間。

知道原因後,我慶倖當時控制住了壞情緒。

孩子的世界很單純,他們的小腦瓜裡裝著很多可愛的小心思,並經常會因一件小事物而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從而忽略了大人的指令,但這些,在大人眼裡就是故意磨蹭、不聽話……

你的不斷催促,會打破他(她)當時的小世界 ,他們或是因為害怕大人發脾氣,而精神緊張,大腦思維混亂,從而導致手忙腳亂,越催越慢,或是聽了你的催促,胡亂做完事情,來應付大人因催促生氣而爆發的壞情緒。

所以,大人的催促對孩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04

父母要想改變催促孩子的行為,就要瞭解到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原因。

90%以上的父母都誤解了孩子的磨蹭,其實這種「磨蹭」是孩子自身節奏的表現。

兒科醫生和科學家已發現,孩子有自己的生理節律反應:

1—2歲的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只活在當下。

2—2.5歲,孩子對時間稍稍有了一點概念,瞭解了「先後」。

2.5—3歲,孩子的時間觀念飛速發展分得清「過去」、「現在」、和「未來」。

4歲的孩子能描述在幼稚園幹了些什麼,卻不能描述具體時間幹了什麼事情,5歲的孩子才可以做到。

6歲的孩子喜歡聽過去的故事,不過,類似於半小時、20分鐘之內的時間到底有多長,他們沒有概念。

7歲的孩子,可以分清時間概念了,可是卻是成長磨蹭的高峰,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其實並沒有接受特定時間做特定事情的節奏。

也就是說,7歲前孩子的磨蹭是有其可推的生理因素,是不可避免的。

而7歲以上到小學階段,家長的這種行為也會讓孩子的身體跟心思無法到位,對孩子的自信心、判斷力、時間觀念等一系列成長中的重要因素造成影響,這些影響會也延伸到孩子以後的人生歷程。

就算趕時間,只需要提醒孩子注意,也不一定要催促孩子,可以這樣做:

1、脆弱式表達,將「你快一點」變成「我希望......」

「你快一點吃飯,馬上校車就要來了。」變成「媽媽希望你十分鐘以後可以吃完飯,然後我們有三分鐘的時間下樓,這樣就來得及坐校車。」

在家庭教育當中,脆弱式表達,會讓孩子更瞭解父母的心意和需求,能引發孩子自覺的合作。

用強迫式或者緊迫式地表達:則會讓孩子產生內疚感,覺得自己不夠好,從而引發孩子消極抵抗、做事被動。

2、提供自主選擇

「如果你晚上八點半完成作業,你就有半個小時的時間做自己愛做的事,如果是八點完成作業,你就有一個小時可以自由支配。如果你是九點完成作業,就沒有自由安排的時間了。你會難過,媽媽也會惋惜。

告訴孩子行動快慢的後果,這種提醒最好能夠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3、坦誠地表達當時感受

別指望催促孩子,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孩子不能在有情緒的狀態下去理解父母的情緒。父母坦白而直率地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孩子是願意體諒父母需求的。

朋友給我分享了一件小事。她兒子球球,6歲的小男孩,那天站在門口不願意穿鞋。

她主動要求幫忙,球球還是不穿,反復了三次之後,她氣得狠狠地把鞋子扔到地上。球球看到媽媽扔了鞋子,被嚇愣了。

平靜了一下,她對兒子說:「球球,媽媽現在要送你上校車後,才能去工作。今天有很重要的會議,不可以遲到。可是,你這樣,媽媽上班就真的要遲到了。」

「在我心裡,你上學也很重要!但是你不穿鞋,我們就不能出門,媽媽現在特別生氣,很想打你屁屁,可又捨不得,所以,我只能把你的鞋扔了。」

球球聽到她說,他很重要的時候,表情慢慢地放鬆了下來。聽媽媽說完,完全明白了媽媽的處境,然後就乖乖地穿上鞋了。

父母陪伴其實就是等孩子慢慢成長,幫助孩子把事物形象化、概念化,從而區分想像與現實,言語與行動。

他既能發現自己,也能從這些自我安排中瞭解他人,最終形成自我與世界的認知。

真正毀掉孩子不是磨蹭,而是父母的快快快!

Wendy媽有話說:

磨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不止是你的孩子磨蹭,大家的孩子都在磨蹭。重要的是,磨蹭的孩子在慢慢適應世界的的過程中,能很好地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

而你想讓孩子改變拖拉磨蹭,首先得給他時間和機會,讓他去嘗試。一個隻靠催促的家長,只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做什麼事都心急火燎的孩子,很難靜下心來發展自己的興趣;而慢吞吞的孩子,反倒能夠自得其樂,享受當下。

不用為孩子的磨蹭而焦慮,請讓我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做一個不催促的家長。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