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到媽,無事哭一場:每個「磨娘精」的心裡,都藏著一個秘密
2021/04/02

最近一位媽媽和我聊天,談到家裡的孩子,她不禁和我吐槽:「自從我上了班,每天早上就像打仗一樣忙碌,孩子不找爸爸,非得讓我抱著她,每天早上差點都要遲到!」

「下班回家後,她又化身樹袋熊一樣,恨不得掛在我的身上,上廁所她要守著;和別人說話,她就掰過我的臉,只讓我看她;稍微有點不順著她的時候,她就大哭大鬧......」

婆婆還抱怨她說:「你一回來,孩子就不乖」,你不在家,孩子跟著我們一點都不鬧。

這位媽媽非常疑惑,不知道是哪裡出現問題,孩子在別人面前乖巧示人,在自己這裡就這麼鬧心呢?

《美國育兒百科》曾這樣解釋孩子「黏人」的行為: 如果媽媽不在家,當家人或看護人告訴你孩子表現得像個天使時,其實是因為:孩子對其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去試探他們的底線。

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是因為孩子守在媽媽身邊,有極大的安全感,在媽媽的面前他們可以肆無忌憚的搗亂調皮。

1、「磨娘精」是孩子對媽媽信任的體現

生活中,我們總會把最壞的脾氣留給最親近的人,原因是我們可以放心地認為,這個人不會真的生氣而離開我。

其實在孩子的心裡,他們也是這麼認為。

很多孩子會在媽媽不在家的時候乖巧,等媽媽回來後就化身為「小惡魔」,上天入地,把媽媽鬧得煩躁不堪。孩子其實是想要通過「壞行為」,來引起媽媽對自己的關注,獲得媽媽的愛。

曾有一個實驗叫「孩子對社會角色的認知」,實驗結果讓許多父母震驚。在孩子察覺到「來者不善」的時候,他們會下意識地收斂自己的行為,而在最信任的人面前,孩子就會表現得肆無忌憚。

孩子在媽媽面前表現的肆無忌憚,其實是在心裡把媽媽當成了一個「愛的避風港」,出於對媽媽的愛和信任,他們才會毫無畏懼的表現出自己真實的一面。

2、願意表達負面情緒的孩子,比看起來聽話懂事的孩子,要幸福的多。

曾在書裡看到這樣一句話:「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後普遍心理問題較多」

長篇小說《無聲告白》中,莉蒂亞就是一個典型的「乖乖女孩」,在書中,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好的,媽媽」。

媽媽逼著她完成自己的夢想,做一名醫生,莉蒂亞就按照媽媽的指示去做;爸爸希望她能融入白人的圈子,她就每天假裝和朋友打電話,只要是父母的意願,她都努力去實現,從來不敢有一絲忤逆。

然而,現實是她在學醫中,對於物理生物,自己一點都看不懂,朋友也沒有交多少。

由於無法承受情緒的堆積,最終走上了絕路。

相比之下,那些敢於表達,敢於向媽媽索愛,心理有安全感的孩子,多麼令人羡慕。

3、寶寶不乖時,媽媽如何正確的引導呢?

首先要有足夠的耐心,允許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無理取鬧時,我們的情緒和脾氣也很容易受到影響,變得暴躁衝動,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克制。給自己的情緒按下暫停鍵。

大吼大叫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讓孩子缺乏安感的表現愈演愈烈。

平靜而溫和的對待,不打壓,不懲罰,就對了。

離開時告訴寶寶,你要去做什麼、回來的時間

大部分的寶寶都是有分離焦慮的,因為他們分不清離開和消失的區別。

就像小孩子很喜歡玩「捉迷藏」的遊戲,因為他們喜歡那種「消失」又「出現」的驚喜。

但是如果他們不知道媽媽是走了,還是消失了,他們會局促不安。

所以,暫時離開的時候,一定要告訴孩子,媽媽會回來的。最好能把時間量化,比如,時針到了12那裡的時候,媽媽就回來了。

高品質的陪伴很重要

我們總覺得長時間陪伴孩子,對於孩子來說就足夠了,其實不是的,安全感來自于孩子內心的感知,他們能夠確定爸爸媽媽能看到我,他們愛著我。

所以陪伴的時間並不重要,高品質的陪伴才是最有用的。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對於母愛的需求度是非常高的,有媽媽的陪伴,遠比其他所有的教育方式都要有價值。媽媽要明白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多一點耐心和理解,珍惜孩子願意時刻黏著自己的美好時光吧!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