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愛磨蹭,家長不能「急」,你越急孩子「自律」性越差
2021/09/25

每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會「忍」的父母。

對于家長來說,教育孩子成才也是撫養的責任之一,年紀越小的孩子越是無拘無束,但想要成功,想要實現人生的目標,自律是一種非常可貴的質量。

任何自由都要建立在自律之上,懂得約束自己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家長在一起談論最多的可能就是自己家孩子的一些小毛病,比如說磨蹭,不按時起床,不按時完成作業,丟三落四等等。

只要家長忍得住,孩子就會忍不住,每個自律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能忍」的媽媽。

有人會問:為什麼媽媽「什麼都沒做」,孩子的自律能力反而提高了?那隨著艾姐接著往下看便一目了然。

育兒的道路上,家長總覺得自己需要去「做」,孩子才能夠得到更好的成長,但其實,有些時候,家長「不做」,孩子將會發展得更好。

不要頻繁「張嘴」,孩子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為什麼孩子有時候會毫無時間觀念?其實,就是因為媽媽太嘮叨了,不斷地在催促孩子,甚至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採用虛假的語言,比如6:30的時候,對孩子時候7:00了,以此來催孩子,而被孩子發現之後,就開始不再信任媽媽的話,並且覺得媽媽的任何話都是帶有很大的「虛頭」,認為自己的時間永遠足夠,認為媽媽一定不會讓自己遲到。

孩子一直被媽媽嘮叨,就會開始變得麻木,變得失去自覺性,甚至是開始產生反對心理,這種現象就是「超限效應」。所以,家長不要老是催孩子,不要一直在孩子耳邊嘮叨,當你閉上嘴的時候,就會發現孩子開始變得更加自律了。

不要隨意「伸手」,孩子自己能夠做到

有了自律的心,還需要有自律的能力,才能夠真正實現自律。但是,有些家長的行為,卻完全剝奪了孩子提升個人能力的機會,並且這些行為還非常常見,比如早上孩子剛起床,家長就沖過去給孩子疊被子。

孩子準備吃飯,卻發現飯菜已經端上桌,並且雞蛋已經剝好皮等等,孩子就會開始習慣,變得理所當然,變「懶惰」

,變「無法自理」。

但這並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家長的錯。很多家長對于孩子的能力存在錯誤的認識,覺得很多家長眼中的常識、基礎能力對于孩子來說也是常識、基礎能力,但殊不知,孩子根本就還沒學會。

所以,家長不要亂「伸手」,在「伸手」之前,要確定孩子到底會不會做這件事,自己的「伸手」有沒有必要。比如趕時間,非緊急情況,不要「伸手」,將孩子提升自己的機會還給孩子,這樣孩子才會擁有自律的能力。

不要消極「安慰」,孩子才會有前進動力

孩子受挫,家長安慰,讓孩子的心理變得健康,根本沒有錯。但是,很多家長的安慰走向卻存在很大的問題。在鼓勵教育中,家長對于孩子的「安慰」應該是正面的、積極的,是用來鼓勵孩子打起精神、克服困難的,但是,一些家長卻常常喜歡消極安慰。

比如孩子疊被子疊不好,家長「安慰」孩子別疊了,媽媽疊。這不是對孩子好,這是在弱化孩子,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教育引導,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會、做不好的事情都可以不做,從而變得消極怠慢,失去自強心,也就無法變得自律了。

因為孩子學會了「萬事放棄,不再堅持」。所以,家長要注意安慰孩子的方式,可別把孩子安慰成「廢物」。

從來就沒有完美的人,所以也沒有完美的媽媽,即使我們真的成為了完美的媽媽,那也一定是剝奪了孩子的另一種能力。比如,自我成長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挫折、在逆境中扭轉局面、贏取良好結果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都是我們成長、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能力。所以,請放棄做一個完美的媽媽,一個快樂、不焦慮的媽媽遠比一個完美的媽媽重要得多!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