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入睡的孩子和哄睡的孩子」差的不僅僅是智商!哄睡的孩子永遠長不大
2020/11/27

現如今,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也是比較寵愛的。

因為很多父母都會在孩子小的時候,通過給講童話故事的方式哄他們睡覺,還有些家長會等孩子睡著以後才會回到自己的房間,所以一些孩子會形成依賴,進而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必須要父母哄睡,不哄就不睡。

有些家長覺得哄娃睡覺並不是一件大事,但事實上,孩子是可以一個人入睡的,完全不需要被哄。

孩子的獨立教育不要忘記了自主入睡的重要性,想要孩子獨立、堅強起來,除了日常的獨立意識訓練之外哄孩子入睡的習慣也要慢慢改掉。

那麼,改掉孩子依賴"哄入睡"的習慣有哪些方法可有效改善呢?

1.塑造適宜睡眠的"靜止"環境

良好的睡眠作息習慣還需要安靜的睡眠環境作為滋養,在孩子自主入睡的時候,家長還不要忘記給孩子塑造適宜睡眠的"靜止"環境,在早睡早起的前提下也需要大人自己做好以身作則的習慣,比如晚八點上床入睡的習慣,就要一家人共同去遵守,有的時候良好的睡眠習慣還需要安靜的環境作為基礎,這就跟圖書館更容易勾起孩子閱讀欲望是一個意思。

同樣的道理,安靜的睡眠環境也更容易勾起孩子困倦、入睡的意識,當然我們在塑造安靜睡眠環境的時候,為了避免孩子睡眠太輕、容易被驚醒,在孩子習慣獨自入睡之後,可以適當地安排一些小插曲,比如起夜喝水如廁的聲響不需要特意克制,適量地起夜喝水、如廁也屬於自然界環境適應,對孩子不同環境的入睡習慣都有著很好的訓練。

2.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都在你身後"

有些孩子過度依賴父母實則是安全感不足,所以才會通過"哄睡覺"的方式和父母近距離相處,希望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睡覺的時候能夠多一些接觸,面對孩子過度依賴哄睡的情況,我們不妨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永遠都在你身後",給足孩子安全感才能踏實地產生睡眠意識。

除了習慣性地過度依賴哄睡之外,還有一些孩子是怕黑產生的無安全感,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想辦法説明孩子正確認識黑夜,比如帶著孩子出去賞夜看星星,讓孩子一點一滴地接納黑夜的另一番美景,只有正面去瞭解黑夜之後才能克服心中的怕黑恐懼,在睡眠方面相信也會隨著認識黑夜而提高入睡品質。

「自主入睡的孩子和哄睡的孩子」但除了智商以外,兩者差距還體現在其他方面:

1. 獨立性上也出現差異

美國科學家在一項關於兒童獨立性的研究中提到,那些喜歡依賴身邊的人、社交能力差、怕生害羞的孩子小時候基本上都有被哄睡的習慣。

而那些善於社交、獨立自主能力強的孩子小時候都是自主入睡。這表明被哄睡的孩子往往獨立性更差。

2. 時間觀念的形成也完全不同

自主入睡的孩子從小就有著良好的作息習慣,所以長大後也能合理對自己的時間進行規劃;被哄睡的孩子由於睡覺時間變動較大,時早時晚,往往沒有嚴格的時間觀念。

3. 自律能力上的差異

自主入睡的孩子由於習慣了一個人按時入睡,往往不會依賴別人的監督,大部分時候靠自覺,所以非常自律。

但需要哄睡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才能睡著,如果沒有人監督提醒,就無法堅持完成一件事情,所以自律能力相對較差。

獅獅媽溫馨寄語:哄娃睡覺歷來都是老母親比較頭疼的事情。在獅獅媽看來,對於3歲以內的小寶寶,家長的哄睡和陪伴是必要的,但過了3歲,爸爸媽媽們就應當引導和訓練孩子自主入睡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