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過度焦慮」,是隱形的負面預言,更是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2021/03/18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寄予孩子的最大希望,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長大成才,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這個出發點其實是沒錯的。

但是過度的期待就會轉變成不必要的焦慮,我見過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擔心他們吃喝拉撒睡,稍微大一點的操心學習、交友和生活習慣等,孩子成年後又操心戀愛、工作和婚姻。

在很多家長的眼中,孩子們似乎離開了自己,就活不好了。這其實是一種錯覺,是一種過度的擔心與焦慮。

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擔心和焦慮,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隱形傷害。

擔心與焦慮,是一種負性關注。適當的焦慮可以提醒孩子避免受到傷害,但是過度的焦慮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暗示,甚至會變成一種災難性的想法與念頭。

這說明父母在潛意識裡,對孩子極度不信任,也是父母否定孩子能力的一種體現。父母一旦將這種心理暗示傳達給孩子,孩子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過度擔心和焦慮有什麼不良後果?

1、剝奪孩子自主權,孩子難以獨立

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覺得孩子什麼都做不好,剝奪孩子自己選擇的權利,包辦孩子的日常生活。失去了自己做決定和選擇權的孩子,長大後很難獨立,甚至會變成啃老族。

2、否定孩子的感受與需求

過度焦慮的父母其實是自己沒有安全感,他們把這種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也就是說,他們常常會無意識地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於是就忽略和否定孩子真實的感受與需求。

時間長了,孩子也會忽略或壓抑自己內心的感受與需求,連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孩子的自我也就難以形成。

3、給孩子的回應是無關的,甚至背道而馳

焦慮的父母很難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正面回應,甚至對孩子的狀態與反應常常做出背道而馳的回應。

比如,孩子因為某件事而開心興奮時,父母就會潑冷水:這有什麼好開心的。一位孩子考試比之前有了進步,得了95分,當他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父母的回應卻是:下次要考100分!

長期在這種偏離的、負性的回應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會有三個比較突出的問題:無存在感、缺乏自信、社交障礙。

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因為擔心自己說的話沒有人願意聽。當孩子長大後,就會恐懼社交,因為缺乏自信,所以直接回避。

而更多的孩子長大後,內心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有什麼意義。他們中有很多人活得迷迷糊糊,渾渾噩噩,甚至四處碰壁,一直在人生的彎路上打轉。

父母應該如何處理自己的焦慮,幫助孩子成就更好的自己?

1、分清自己與孩子的界限

我們自己能掌握和決定的事,只有我們自己的事。但是很多父母卻把孩子的事也當成了自己的事,喜歡替孩子擅自做決定。

比如學習這件事,你可以在孩子認知和習慣不完善時,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培養他好的學習習慣,至於學習過程中的細節,交給孩子自己處理就好了。

2、給予孩子正面回應

學會相信孩子,在信任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值得信任的一面。學會接納孩子的「叛逆」這也許是孩子在追求自我道路上的一種表現。

當我們學會了理解和接納,當孩子感受到你的信任,孩子的自我被看見後,他們會很願意配合父母和他人的。

3、尊重孩子的感受

尊重在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當你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並學著支持他,鼓勵他,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變得更加快樂。而快樂是一個人形成完整人格與生命力的最好滋養品。

4、給孩子選擇的權利,尊重孩子獨立人格

只要孩子的大小方向沒有問題,把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權交還給他。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能夠決定自己日常的生活小事,對他而言,就相當於他能夠擁有對自己人生的主動權與掌控感。

孩子長大後,會對自己的人生有清晰的規劃,有明確的目標和理想,未來才會更加光明廣闊。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