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任務不僅是學習,哈佛大學:做家務和不做家務的孩子,未來差距很明顯
2021/04/06

假期和閨蜜相約出來逛街,聊天時她說她兒子這次考試成績出來了,考了90分。我說:「孩子學習成績已經很不錯了,你還有什麼不滿意的?」

她說,兒子說要不是因為忘帶尺子,這次數學成績就能考滿分了。

「其實這樣的意外已經有很多次了,上書法課時,忘帶毛筆;默寫單詞時,忘帶默寫本;考試常常會計算錯誤,有時連草稿紙上的答案都會抄錯!真不知道他的腦子裡在想些什麼!」

表面上看來,這些都是孩子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的小毛病,不用在意,這些粗枝大葉的行為背後,是一個孩子從小沒有養成歸納與整理的習慣。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從小培養孩子收納整理的好習慣,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獨自去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學會掌控自己的生活與人生。

從小會整理的孩子與不會整理的孩子,他們的差距真的不是一點點。

1、養成秩序感,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著名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到:兒童在0—4歲這個時期,是對秩序感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秩序的環境來説明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

這是幫助孩子養成歸納整理物品的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在孩子的內心,他們是需要外部秩序與內心秩序的一致性。

當孩子看到滿屋子的玩具,隨處亂丟的繪本時,他們也會感到很難受,不適應。

媽媽們如果給孩子準備好收納袋或者收納箱,言語溫婉地告訴孩子將玩具歸類,那麼孩子也會很樂意去執行。

當孩子完成整理後,媽媽要給孩子一個鼓勵式的擁抱和親親,認可孩子的勞動成果,孩子會建立起一種良性迴圈。

會整理的孩子,外在表現是房間乾淨,內在表現是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強的孩子,專注力強;內心紊亂的孩子,無法將精力集中到一件事情上。

哈佛商學院曾研究發現:課桌乾淨、整齊的孩子往往成績優異,性格開朗,做事專注有耐力。

雜亂無章的房間只會讓人感到煩躁不安,只有外在整齊,內在井然有序,才能讓孩子靜下心來,集中精力地去學習。

2、激發空間思維,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新聞,一對美國夫婦,將十個孩子全部都培養成了大學生,其中還有碩士和博士生。

媽媽在採訪中透露,這些孩子從3歲開始,就要學會整理和收納,到他們4歲的時候,這些事情已經做得非常好了。

空間思維也是空間感,就是跳出點、線、面的限制,從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思考問題。

擁有空間思維能力的孩子,他們在一個方向感很強,對於數學幾何題,思路清晰,解題過程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也就是說越會整理的孩子,越聰明。

因為通過對物品與空間的梳理過程中,孩子懂得了取捨,學會了邊界感,掌控了方向感。

風靡日本的《收納——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維整理訓練》這本書中的序言中就提出:整理的意義不止於讓空間變得乾淨整潔,它更意味著邏輯思考能力和決斷能力。

孩子根據衣服的顏色、種類進行歸納分類,對玩具按照喜好和材質進行整理,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激發,對空間整理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

久而久之,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能得到鍛煉和提升。

3、鍛煉獨立性,形成自立自主人格

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一心好好學習,從來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現在很多孩子可謂是「十指不沾陽春水」,這種教育,只會培養出學習上的巨人,生活上的矮子,甚至是無法獨立的巨嬰。

哈佛大學曾對400多名少年進行了20年的跟蹤調查發現:從小善於整理家務的孩子與不做家務的孩子相比,就業率是15:1,收入高出20%,家庭更美滿,心理疾病患病率更低。

一個從小就善於整理歸納,擅長家務的孩子,長大後他們適應陌生環境的能力也會更強,對自己的生活規劃更加完善,能更好的駕馭自己的人生。

有遠見的父母都捨得用孩子,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孩子才會變得獨立自強,在未來面對風險和困難,才有展翅高飛的勇氣和能力。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