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淡定娃」,多半來自「這3種家庭」,很多家長有誤解
2022/10/04

孩子上幼兒園后,我一度非常焦慮,尤其害怕她每天翻來覆去的那句話:媽媽,我不要去上學。

剛開始我覺得,分離焦慮嘛,很正常,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可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孩子嘴里的這句話,絲毫沒有要消失的意思,反而每天早晚不間斷地循環播放。

這下,我真的坐不住了,又是問老師,又是問幼師朋友,還咨詢身邊有經驗的寶媽。

最后,好像也沒啥辦法,只能靜待她自己適應上學的生活了。

那段日子,我是真羨慕那些上幼兒園不哭的孩子啊,他們怎麼適應能力那麼強,即便剛去到新的環境,就能立馬習慣,不哭不鬧呢?

后來我看到有關依戀的書籍,才發現, 「上幼兒園不哭不鬧是好孩子」,這個很多家長認可的觀點,可能被誤解了。

一:陌生情境實驗

在心理學上,有個非常著名的依戀實驗,叫「陌生情境實驗」。

心理學家Ainsworth曾邀請一群媽媽帶著小嬰兒,進入到一個陌生情境中。這個環境里,到處都是玩具,可以讓孩子盡情玩耍。

在孩子玩了一會后,媽媽會被要求離開。

過一會,媽媽回來。呆了一會后,媽媽再次離開。

接著,觀察人員進入環境中。他們呆了幾分鐘后,離開。媽媽再次回來。

在這樣一個與媽媽分離、重聚、見到陌生人的過程中,研究團隊想弄明白,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通過觀察和分析,他們發現,孩子們的反應,基本可以分為3類: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安全型的孩子,會把媽媽當作「安全基地」。

這類孩子,在媽媽身邊的時候,他們會放心大膽地探索和玩耍。媽媽離開后,他們會很緊張。但當媽媽回來,他們又能足夠地放心,繼續玩耍。

●回避型的孩子,對媽媽離開與否沒有反應。

這些孩子,似乎與媽媽沒有建立聯接。在他們的眼里,只有玩具。媽媽在,他們玩耍;媽媽不在,他們也在玩耍;媽媽離開后再回來,他們依然在玩耍。

與媽媽親密擁抱、親吻?不存在的。

●矛盾型孩子,像粘人的「小妖精」。

我們有時候會說,孩子是甜蜜的負擔。但如果碰上矛盾型的孩子,你只會感覺「負擔」,而差了「甜蜜」。

因為矛盾型的孩子,他真的太粘人。他不能好好玩耍,注意力幾乎全在媽媽身上。媽媽想離開?那不行,他會馬上抱緊不撒手。

如果媽媽真的離開,再次回來后,矛盾型孩子不是開心迎接,而是非常生氣,還拒絕安慰。

「陌生情境實驗」,其實放在幼兒園場景也適應。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反應中,來判斷他屬于哪種類型的依戀。

二:上幼兒園不哭不鬧的孩子,多半來自這種家庭

當把孩子送去幼兒園時,我們不妨去觀察一下他的表現。

◆安全型

我送孩子第一天上學時,就聽到整個園里「哇聲一片」,從樓下到樓上,那哭聲繞梁,余音不絕。

跟老師聊天,老師告訴我說,大部分孩子剛去到學校會哭一會,但不會太久,很快就能開心地玩了。

安全型的孩子,去到幼兒園,與媽媽分開的時候可能會哭,但他們會調整自己的情緒,很快適應。

而且放學再次見到媽媽,他們會特別開心,與媽媽依然親密,不會鬧情緒。

這一類孩子,對適應環境有靈活性,并且有很強的復原能力。

◆矛盾型

矛盾型的孩子,初到幼兒園也會哭,而且哭得特別厲害,甚至到了「呼天搶地」的地步。

有時候,別人都已經平復下來了,他還長時間沉浸在悲痛中,心心念念著媽媽來接他。

即便在家,他的眼里、心里也只有媽媽,媽媽在哪,他粘到哪,對玩耍和探索幾乎沒什麼興趣。

但當媽媽真的放學來接他,他不是開心地迎接和擁抱,而是會有兩種反應:生氣和被動。

生氣:媽媽抱他,他發脾氣、鬧情緒,推開媽媽。當然,若媽媽真的不管他,他會更生氣。

這種捉摸不定的心思,只想讓人吼一句:「你到底想要怎樣?」

被動:被動地等媽媽的反應,不會主動親近,但也不會發脾氣。

◆回避型

去接送孩子上學時,我發現有一個孩子特別獨立。

孩子的教室在3樓,小班的家長一般都會牽著孩子上樓,把娃送到教室門口。但那個孩子卻是自己背著書包走上去的。

他臉上幾乎沒什麼表情,特別平靜。哪怕身邊的孩子一個個哭得眼睛都腫了,他也只是靜靜地看著,波瀾不驚。

放學的時候,他跟媽媽幾乎沒什麼互動,不像別的孩子那樣與家長親昵。

回避型的孩子,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冷漠。

去到幼兒園,他們通常不哭不鬧,有著與年齡不符的成熟與淡漠。

媽媽在與不在身邊,他們都表現得漠不關心,再見到媽媽,他們也沒有太大的反應。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