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三點,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父母需警惕
2020/12/07

前幾天閨蜜打電話向我吐槽說她家孩子:不知道這兩天抽了什麼風,每天回到家裡面都是一種氣洶洶的狀態,甚至有些時候還會對爺爺奶奶大吼大叫。如果她批評孩子,孩子還會甩臉色給她看,直接沖到自己臥室裡把門關上

看到這樣的情形,閨蜜心裡挺不是滋味的,因為在此之前,孩子一直是一個比較乖巧的孩子,後來我問閨蜜是不是最近做了什麼讓孩子難以接受的時候,才導致孩子突然變成這樣的,閨蜜表示沒有,就算有作為父母還不能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嗎?

孩子為什麼會比較叛逆?

確實在大部分父母的想法中,自己想要教育孩子就可以立馬行動,從來不會考慮孩子的想法,但是我們也都知道,孩子在三歲後,他會進入一個執拗敏感期。

而到了6歲之後,他的自我意識也會比較明顯,父母說什麼做什麼他們都會有自我的判斷,甚至會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內心的情緒,那麼孩子就會被認為是比較叛逆。

01

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

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也長不大。

如果父母無視孩子成長,把孩子當「小小孩」對待,設置的禁令太多,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

有位家長說過這樣一件小事:

女兒現在13歲,讀初一,媽媽為了瞭解孩子,以「小孩子哪有什麼隱私」的理由,經常趁打掃房間的機會偷偷翻看女兒的日記。

有一天正好被女兒撞到,母女兩大吵一架:

「你才多大,我看又怎麼了?有什麼事是你媽不能知道的嗎?」

「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

那次爭吵以後,女兒再也不和媽媽說話,二人陷入了很長時間的冷戰當中。

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心理邊界」,孩子的心靈和領土一樣,也有一道邊界。

孩子的成長過程,往往就是跟父母建立心理邊界的過程。

10歲之後的孩子,隨著身心和學習環境的變化,越來越渴望交友,渴望獨立,邊界意識也越強,渴望大人的尊重,你干涉得越多,他反抗得越激烈。

當父母侵犯孩子「邊界」,把孩子當成小孩子,繼續「監視」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抵觸情緒爆發,很容易發生嚴重的衝突。

正如海姆·G·吉諾特說:十幾歲的孩子對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感到憤怒。

02

父母喜歡替孩子下決定

說了你明天穿這件衣服,你怎麼都不聽呢?

這周週末下雨,我們那也不去了,上周說的遊樂園有什麼好玩的?

明天去你外婆家,讓你朋友別來了。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總是以這種 「我吃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還要多」的話語來搪塞孩子,自己所說的話,孩子就應該聽從。

加之父母供養孩子長大,對他們有養育之恩,所以父母覺得自己替孩子做決定,孩子就必須服從。

看似是父母對於孩子行使的一種管理方式,但實際上,卻從另外一方面沒有給孩子決定的權利。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父母對於他本身的一種壓迫,而這種壓迫久了,必然就會有反抗,那麼孩子的叛逆就是他們去應對父母的方式。

03

缺少關心和陪伴

愛永遠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忽視和缺少陪伴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

《父母的覺醒》中提到過這樣的一個案例:

單身父親彼得曾同15歲的兒子安德魯有過一段極難相處的時光。

那段時間,安德魯的表現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症:疏遠父親,只喜歡同朋友出去晃蕩,上網聊天直到深夜,不做功課,功課不及格。

彼得對此大為惱火,父子的關係陷入了失調狀態。

在安德魯更小的時候,他們的關係很親密;然而最近幾年,他們之間的交流只剩下了激烈的爭吵。父子二人為了家庭事務和安德魯的功課爭吵不休。安德魯經常謊稱功課都做完了,其實他連碰也沒碰過。

在一次衝突中,彼得怒不可遏,打了兒子的臉,並說自己後悔把他生出來。

這位父親的經歷是無數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曾遭遇過。

表面上看都是孩子的問題,但如果去瞭解這個家庭,會發現這位父親長久以來都沒有傾聽過兒子的心聲,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沒有愛的連接,父親就只能看得到孩子在掙扎著逃出自己的掌控,看不到孩子的內心。

叛逆的孩子也是很無助的,他們想要尋求別人的關愛,如果在父母這裡得不到,就會跑去朋友那裡,很容易因為過度相信別人而受到蠱惑,引發一系列行為問題。

獅獅媽有話說:

如何減少孩子叛逆的心理,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當孩子表現出來較為叛逆的時候,父母其實也是非常痛苦的,而且長時間和孩子爭吵,也會讓父母心力交瘁。

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就應該清楚,如何和孩子更好的相處,才能避免這種叛逆情緒的出現?

在生活中,父母也可以進行觀察,瞭解到為什麼有一部分父母能夠更好的和孩子以一種平和的狀態相處,自己卻不行,他們到底是怎麼做到的?

①平等的和孩子交流溝通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就是尊重,雖然父母帶給孩子非常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也應該清楚當孩子慢慢長大之後,他們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去強迫他們、壓制他們、控制他們,而是以一種引導的方式去和孩子相處。

父母在和孩子交流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判斷去規定孩子要做什麼,而是和孩子平等的進行交流溝通,意識到孩子本身內心的想法。如果一股腦的替孩子做決定,只會讓孩子更加厭煩,那麼親子間的矛盾也會越來越惡化。

②認識孩子身上的優點,避免過度攀比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句話。可是我們也應該從另一個側面瞭解到每個人身上都是有優點的。

或許有些時候「優點的另一面是缺點,缺點的另一面是優點」,我們應該善於發現孩子身上所存在的特點,並且進行一定的培養,而不是把孩子較為弱勢的一面去和其他人較為優勢的一面相比,這只會讓孩子更加不自信。

除此之外,當被別人揭開傷疤之後,我們的想法是怎樣的呢?必然是非常的痛苦,孩子其實也是這樣。

父母這種所謂的攀比,將結果告訴孩子也是對他的一種「羞辱」,試想一下,我們會對一個曾經羞辱過我們的人有好臉色嗎?顯然是不會的,所以,認識孩子的優點,避免過度攀比是非常重要的。

③「愛」可以將父母和孩子聯繫在一起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並不一定是一種白熱化的狀態,而應該更多考慮愛與溫暖、愛與關懷。

我們也會發現,在生活中如果多對孩子表達愛意,那麼和孩子的相處就會更為融洽。

長期以一種較為暴躁消極的狀態,去應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那麼這種矛盾就會越來越長久持續,甚至以一種不能解決的趨勢發展。

孩子是我們最為親近的存在,而父母也是孩子最為依靠的人,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在生活中多向孩子表達出愛意,相信孩子即使出現問題,也會和我們好好的解決。

④尊重孩子的決定很重要

當孩子慢慢長大後,他們也有自己的決策能力,即使出現了不好的結果,也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一定的影響。

作為父母,我們不應該為了規避孩子所有可能面對的問題,而直接幫助孩子做決定。

當孩子有自己的主見的時候,父母應該是支援的態度,等到他們失敗之後,和孩子進行一定的探討,這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式。

如果連嘗試都不讓孩子去嘗試探索,就告訴孩子答案,那麼孩子不僅會懷疑答案,而且也不知道這個答案是怎麼來的,同時還會讓孩子缺乏一種自由感。

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明白孩子叛逆心理的出現,和父母的相處是有一定關係的。

所以,父母也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不能只是單方面的從孩子身上找問題,指責孩子,這樣才能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