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打碎了貴重的水杯,兩位奶奶不同的反應,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2021/04/09

家有「小魔王」,全家人都被上躥下跳的淘氣孩子搞得筋疲力盡,如果你家孩子總是無法無天,破壞家裡的各種陳設,比如今天摔個杯子,明天砸個碗,父母千萬不要掉以輕心。

這往往是因為他們在2~5歲心智模式初步形成的階段被注入了錯誤的歸因方式所致,而很多孩子在這個階段都是家中老人在帶。

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在人際交往中容易有很強的嫉妒心,會因好大喜功或推卸責任而得罪人沒朋友;

在職場或個人事業發展中,遇到問題也通常無法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分析原因,從而提不出有效的解決思路而得不到領導的賞識;

在婚戀家庭中更容易成為矯情沒有責任感的一方讓感情破裂。

他們在人生中會經常感到處處碰壁孤立無援,但是又因成型的心智模式而無法正視問題總是認為自己遇人不淑,或者命運多舛,從而無法自我救贖,成為徹底的失敗者。

而在他們的一生中,唯一會無條件聽他們抱怨替他們背鍋的父母、親人就成為最佳的發洩口,所以,他們對於遷就自己的人表現出無所顧忌的壞脾氣,從行為上對父母不孝,其實內心十分依賴父母,這種情況下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很差。

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如何通過理性的分析,層層拆解找到原因,從而改正並避免錯誤再次發生,讓自己不斷提升,這種能力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能正確歸因的孩子會從上學開始,就表現出在逆境中更強的抗壓能力與樂觀心態,以及在順境中更多的自信、開放和善解人意。

反之,不能的孩子則表現得外強中乾,得到點權力就小人得志狂妄傲慢,遭受打擊就一蹶不振陷入自我否定,那這種心智的成因是什麼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大多都是在孩子2~5歲的成長環境中,受到家中長者言傳身教的影響,錯誤地形成了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向外尋找原因,或走捷徑尋求更強大外力庇護,來緩解自己的壓力,讓自己迅速擺脫困境感到輕鬆舒適。

兩個奶奶誰說得對

舉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比如孩子一兩歲的時候,在茶几邊上走,不小心把茶杯推到地上摔碎了,奶奶一般會採取以下兩種行為:

奶奶甲:馬上跑過來哄孩子:「唉呀,嚇死我們寶寶了,都是這個地不好,奶奶幫你打它!」

順便又把媽媽說一頓:「早就讓你把茶几上的東西都收走,你不聽,出事兒了把,萬一碎玻璃濺到眼睛裡怎麼辦?」

奶奶乙:一邊把孩子抱開,一邊打了一下他屁股說他:「你這個孩子怎麼一看不見就惹禍?你知道那個杯子多貴嗎?你看你姐姐小時候多乖,從來就沒這麼淘氣過。」

乍看起來,第一個奶奶是親生的,更疼愛孩子,家境應該也更富裕,而第二位奶奶因為心疼杯子給幼小的孩子打了淘氣的標籤,留下 了「心理陰影」。

然而在這個命題之下,第二位奶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遠遠低於第一位奶奶,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好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甲的錯誤在於他們把問題錯誤地歸因,遷怒於其他弱勢主體——不會為自己辯護的地面和家庭地位略低的媽媽。

如果家中地位至尊的老人(一般是奶奶或姥姥)經常這樣做,而爸爸媽媽又不好意思當面糾正,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錯誤歸因的人格。

每當出現了不好的結果時,他首先想到的不是客觀全面地分析原因,從事物的本質和自身原因找到改進點吸取教訓,而是馬上把原因歸到外部的其他人或其他事情上,特別容易遷怒於不在場的第三者,或比自己更為弱勢、更能包容遷就自己的人身上,強詞奪理地把責任推卸過去,甚至於把內疚轉化為怒火發洩到他們身上。

這是多麼令人厭惡的一種人格啊,我們身邊都經常有這樣的人,通常被稱之為「小人」。

你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變成這種人,如果你自己是這樣的,那就趕緊想辦法糾正,如果是家中老人這麼做,你恐怕改變不了她們了,還是辛苦一點,自己帶孩子比較好。

正確做法是什麼

其實孩子哭的原因就是害怕闖了禍被批評,第二位奶奶批評得雖然對,但是孩子只會哭得更大聲,下次可能摔的不是杯子而是碗,因為他沒有從中學到太多的東西。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對事不對人,家長可以先不要把注意力放在:這個事情帶來的壞的結果,以及該誰來對此負責。

而是借此機會告訴孩子為什麼瓷杯子掉在地上會碎掉,順便帶他一起做幾個小實驗告訴他不同物質在遇到外力時不一樣的結果,讓他自己推導出原因,什麼樣的東西要小心拿放,他自然就會記牢,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饒有興趣地投入到對物質差別的探究中來,自然不會繼續哭鬧。

在這個時候,你可以繼而告訴他,這個結果確實是你的行為引起的,但是這不是你的錯,因為我們以前沒有告訴過你,不過以後你知道啦,就要有意識儘量不做會讓杯子碎掉的事情,因為杯子碎了,它的價值就沒了,這是一種浪費的行為。

面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家長的態度很重要,正確的引導能讓孩子形成健全的品格,孩子的未來發展才會更有前途。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