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前,別逼孩子做這4件事,盲目逼迫只會給孩子帶來傷害!
2020/10/28

寶寶的成長有自己的規律,我們做父母的應該順應寶寶的需求,不強迫、不打壓。別看寶寶小,但是他需要的自尊和信任一點也不比成人少,我們做媽媽,在他們小時候努力保護好他們的天性,長大後,他們更容易成為自己。

勇敢、堅強、自信、陽光,多才多藝估計是所有父母期望的樣子,為了成為這樣,育兒過程中,父母難免會強加自己的想法,在不適當的年齡要求孩子做這些,是不合理的。

如果2歲前,寶媽經常要求寶寶做這五件事,不僅留下陰影,還會影響一輩子。

1.逼孩子分享

小心他長大沒主見

3歲之前的寶寶,大都覺得身邊的一切東西都是我的,如果寶寶感覺身邊所有的東西都不是他的,他會非常慌張。 只有確認一些東西是他的,才能讓他有安全感。

如果媽媽一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寶寶,要求寶寶分享,長此以往,寶寶容易逐漸喪失自主性,成年後會變成一個很容易依賴別人做出決定的人。

更好的做法是:

媽媽應該尊重寶寶自我意識發展特定時期的這個表現, 承認一些東西的確是寶寶的,讓他感到安全。

當有小朋友想玩寶寶的玩具時,媽媽可以給寶寶一些分享意識的引導,但絕不要強迫寶寶分享。媽媽可以用 「交換」的方式,來避免衝突。比如:寶寶,你看那個小朋友的玩具好像也很好玩,你要不要把你的給他玩一下,這樣你也能玩玩他的。

2.逼孩子打招呼

長大容易自卑

認生是孩子的一種自我保護意識。這個階段的孩子初步具備了記憶力和辨別力,能夠記住爸爸媽媽等熟悉的面孔。

當媽媽要求寶寶跟陌生叔叔打招呼的時候,寶寶首先想到的會是:「我從來都沒見過這個人,不熟悉……」

強行讓讓寶寶跟陌生人打招呼,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中。 如果父母還給孩子扣上「沒禮貌」的帽子,就容易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不好的」,感到自卑。

更好的做法是:

只是單純提醒。比如有客人來媽媽可以說「寶寶,給叔叔打個招呼吧」,但是不要期待寶寶在你的提醒後就做出具體行為,只是單純的提醒而已。

父母代寶寶打招呼。如果不選擇提醒的方式,媽媽也可以假扮寶寶的身份,以寶寶的語氣跟陌生人打招呼。

比如: 「寶寶,我們跟叔叔打招呼啦,我們問叔叔好!」

3.強迫孩子吃飯

容易讓孩子失去自我

寶寶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餓了要吃東西,大約在1歲半左右,寶寶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吃多少。

如果父母強迫孩子吃飯,也就意味著一個人連自己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要由別人來決定,那麼長大了也就容易失去找到自我、認識自己的機會。

更好的做法是:

一歲半以後,自己吃飯。這個年紀孩子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父母不要把辛苦用在給孩子餵飯上,只需用在收拾被孩子弄下的「爛攤子」上就可以了。

孩子自己決定喜歡吃什麼,吃多少。這樣孩子才能對自己有充分的自信。

父母要在孩子吃飯這件事情上的態度要保持平淡。父母在孩子的吃飯問題上態度要保持平淡,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不批評,孩子拿起飯碗時心理上輕鬆,才有可能產生正常食欲。

4.逼孩子道歉

容易讓孩子變得敷衍

即使孩子到了四五歲,他也未必能分清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事情是錯的。

也無法懂得自己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需要照顧他人的情感,需要補救自己的過失。

如果只是強迫孩子說出「對不起」,那也只是流於形式,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歉意。 如果經常這樣做,她們大一點就會發現,說一句「對不起」是掩蓋錯誤的一種好辦法。

更好的做法是:

父母先關注受傷害一方的情緒和身體情況。如果孩子的確做了傷害到別人的行為,這個時候父母應該第一時間關注對方的情緒和身體狀況,安撫情緒並積極解決問題。

不強迫孩子道歉。等到孩子五六歲的時候,嘗試讓孩子理解別人的感受和自己行為的後果,逐漸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獅獅媽有話說

陪伴孩子成長是一件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的事情,之所以世界上有一萬個人,就有一萬種性格,是因為大家的成長環境,以及經歷的事情不同,所以家長不要過於干涉孩子的成長歷程。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