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吼叫的孩子,將會有4大可怕變化,警醒千萬父母
2022/06/03

父母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同時用肯定的話語與孩子好好交流,孩子才能生長的陽光樂觀。

電視劇《都挺好》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媽媽一個人帶孩子,每天要工作,要按時接送孩子,還要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

有一天,女兒不小心把桌上的東西打翻了,媽媽一下子情緒崩潰。

大吼道:「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還順手打了女兒。

女兒哭了,媽媽也意識到自己做錯了。

趕緊哄孩子「對不起,媽媽不該打你」。

一邊道歉,一邊自己忍不住哭了出來。

誠然,有時候父母因為生活的壓力,會情緒低沉,甚至絕望。

可孩子是無辜的,他們需要父母的呵護和耐心。

親子教育專家董進宇博士說過:「教育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的土壤的孕育。

父母的言行和家庭的氛圍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良好的養育條件就在家庭這片天地,藏在平常生活的細節中。

不良的家庭氛圍

對孩子身心健康有害

有一次在小區里看到這樣一幕。

當時有許多孩子在開心地玩玩具,非常熱鬧。

有個小男孩跟在媽媽后面路過,好奇心的驅使,他邊走邊扭頭看那些玩具。

結果,一不小心頭碰到柱子上。

走在前面的媽媽,回過頭不分緣由地破口大罵:

「你是不是沒長眼睛,這都能撞到?

這麼沒用,路都不會走,撞死算了。」

男孩剛開始只是摸摸頭,被媽媽一罵,瞬間崩潰大哭。

可即使是這樣,也沒能得到媽媽的安慰,反而一路上不斷的被責備。

可以想見,一個在公共場所都這樣無所顧忌責罵孩子的家長,平時在家里,又是用什麼態度對待孩子。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無處不在:

孩子起床慢了,媽媽開始不耐煩的喊叫;

作業做得不對,父母在旁不斷數落;

商場里,對著孩子大聲喊:「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隨后聽到的往往是孩子恐懼大哭的聲音。

對孩子喊叫,看起來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可深層次的傷害卻已產生。

有位教育專家把經常吼孩子的壞處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導致自卑心理:

孩子在父母的吼叫中,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感覺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對任何事情都不自信。

2. 導致脾氣暴躁:

大人情緒不穩定,經常大聲訓斥孩子,會導致孩子情緒不穩定,一旦不如意,也會同樣發脾氣。

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你的樣子就是孩子未來的樣子。

3. 導致說謊:

孩子一做錯事,家長不積極與孩子溝通,一味地大聲訓斥孩子,會讓孩子因為恐懼不敢說實話。

4. 導致溝通障礙:

這樣的孩子,在以后遇到問題時,不去溝通解決問題,只會逃避。

有位教育專家曾說:

「孩子的許多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以前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好的家庭氛圍,是孩子健康成長最好的禮物。

尊重孩子

孩子才能尊重大人

曾看過一個視訊,一位網友分享孩子與奶奶的日常生活。

視訊中小家伙與奶奶開心地對話,而奶奶也耐心地回應,祖孫倆你一言,我一語,家庭氣氛頗為融洽。

評論區里大家都非常喜歡這個小孩的活潑可愛,紛紛點贊小朋友會說話。

比如他夸奶奶做的飯菜好吃,就說:「奶奶,你做的飯太好吃了,我明天還來,我給你買個西瓜,西瓜可甜了。」

看到爺爺為他盛飯,又說:「謝謝爺爺,你辛苦了」等等。

可更讓大家佩服的是這位奶奶,總是積極地響應孩子的每一句話。

看著孩子的眼睛,用非常贊賞的語氣肯定:

「你愛吃啊!好啊,奶奶明天還給你做,謝謝你給奶奶買好吃的。」

一老一少,給觀眾帶來樂趣的同時,也讓我們感概:

父母不需要學習多少育兒的專業理論知識。

培養一個陽光樂觀孩子的關鍵,恰恰是良好的家風、和諧的氛圍。

《正面管教》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

「如果你覺得教育孩子很痛苦,那一定是你用錯了方法。 」

而最美的教育,往往是最簡單的。

樊登曾分享過和兒子的故事。

從小到大,他對兒子嘟嘟從來沒有大聲說過一句話。

一次去博物館,孩子很興奮,跑來跑去,樊登發現了,只是朝著兒子做了一個「噓」

的手勢。

兒子立刻明白了,開始安靜地和爸爸一起看展覽。

換做其他愛發脾氣的父母,可能就會指責孩子,給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看似在解決問題,其實卻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樊登的做法, 于無聲處卻讓孩子感受到爸爸的愛和信任,反而無需更多的提醒。

因為優秀的父母更懂得言傳身教。

一個被尊重的孩子,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

心平氣和地跟孩子溝通

是所有父母的終生必修課

《父母的語言》一書中說:

「從本質上來說,大腦發育的核心在于寶寶與一位有愛心、能做出積極回應的成年人之間的互動。」

曾有兩位國外學者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

當孩子長到三歲時,來自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量,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累計多出3200萬個。

這多出來的豐富詞匯量,會拉開孩子之間思考和學習的差距。

此外高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相對少地訓斥孩子,更多地使用積極的、肯定的詞匯表揚孩子,如「你真棒」。

而低社會經濟地位家庭偏好對孩子使用禁忌詞和負面詞,如「你錯了」「你真差勁」等。

也就是說, 對于0~3歲的寶寶,在家人養育的過程中,如果接收的詞匯量越大,大腦發育越完善,孩子會更聰明。

視訊中提到的那位奶奶,從孩子很小就開始與孩子保持高質量的互動,豐富的話語和詞匯讓孫子很受益。

所以孩子表現得更加活潑,反應也更靈敏。

而且,奶奶還不斷地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勞動,比如幫奶奶擇菜,洗水果等。

既動手又動腦,還滿足了一個孩子最初認識世界的好奇心,極大豐富了孩子說話的詞匯。

生活中,父母要多增加與孩子的互動,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培養與父母溝通交流的能力。

自然而然,有一天等他們長大了,也愿意與父母分享話題。

親子之間良好平等的溝通,也是增進親子關系的最好方式。

我們都懂得,好好說話是情商高的表現。

家庭中每個成員如果 都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想法,不急躁,不說否定的詞語,會更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培養耐心和快樂的能力

讓家庭氛圍溫馨和睦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很多表現是從父母那學來的。

所以,要想培養一個性格平和,做事有耐心的孩子,家長首先要有耐心,遇事不煩躁。

比如面對孩子的學習,要靜下心來,幫助孩子養成一些好的學習習慣。

善意地提醒和引導,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責。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事,想辦法解決是關鍵,而不是心浮氣躁地抱怨和不耐煩。

哪怕孩子出現浮躁情緒,父母也要引導孩子學會克制,堅持做好自己的事。

有耐心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有耐心的孩子。

曾看到一個視訊,分享了培養孩子耐心的辦法,很有感觸。

在德國家庭,有一個傳統,那就是圣誕節倒數日歷。

從12月1日開始到24日平安夜,孩子們每天可以收到一份小禮物。

每個日歷上,按日期排列有24個圣誕老人。

每個圣誕老人手里有一個金屬環,金屬環上掛一個包起來的小禮物,可能是巧克力或者玩具。

然后告訴孩子,每天拉動一個金屬環,一次只能拿一個禮物,這樣圣誕節之前每天都會有驚喜。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感,讓孩子懂得收獲美好,需要耐心。

等待的過程,這一點對孩子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日常生活中,每逢節日,父母也可以通過買小禮物的方法培養孩子的耐心。

還記得那個著名的糖果試驗嗎?

實驗結果表明,能忍住不吃的又獲得更多糖果的小朋友,最后工作生活中表現都很出色。

除了耐心的培養,家庭成員間要有幽默感,增加快樂的氣氛。

經典喜劇《家有兒女》給我們很多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孩子姥姥、爺爺、爸爸媽媽,每個人與三個孩子說話時,都充滿幽默和風趣。

劇中三個活潑調皮的孩子在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庭氛圍里,每個孩子都成長得非常自信和健康。

一個家庭里,大人的笑容很可貴,笑容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同時也給孩子帶來安全感。

有首歌唱得好:「只要媽媽露笑臉,云中的太陽放光芒。」

所以,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要和顏悅色,不能整天板著臉,使家庭氣氛籠罩在一片陰云之下。

孩子都很會看大人的臉色,哪怕是一個小嬰兒。

如果不想收獲一個敏感自卑的孩子,就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寬松快樂的家庭氛圍。

好情緒的父母,才能培養出好情緒的孩子。

比如在節假日,與親人其樂融融地在一起歡聚。

而孩子們在這種輕松歡快的氣氛里,也能感受到和諧幸福。

孩子過生日時,花些心思給孩子準備一些小禮物,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無條件的關愛。

為了孩子能快樂健康地成長,為人父母,一定要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