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從好的親子關係開始!如果你是以下5種家庭,孩子有福氣了
2020/12/20

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 高顏值的媽媽 ,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 獅獅媽 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 獅獅媽 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 獅獅媽 每條都會認真看的。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獨立性越來越強,有的孩子獨立性有了,和父母的關係一如既往的親密,有的孩子卻在心靈上和父母漸行漸遠,想孩子在心靈上和你一直親近,這幾件事父母們都做對了嗎?

觀察過許多親子關係良好的家庭,那些家長主要都做對了這5件事:

一、懂得克制

宅家期間,一位曾經教過的學生跟我分享了她和孩子之間的故事:

有一段時間,上初三的孩子成天打遊戲,也不寫作業,她忍不住天天嘮叨,「該寫作業了吧」、「天天玩手機,你真不急啊!」

「手機給我!看你這個樣子就煩!」

這樣的提醒並沒有起到作用,反而每次她越是說,孩子越是拖延、不行動,面對她的時候一臉不爽和不耐煩。

看情況沒有好轉,她乾脆也不說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想讓孩子自己意識到問題所在,靠自覺。

沒想到這樣的「不作為」,孩子卻發生了變化,慢慢地開始規劃自己的假期,每天完成一定量作業,按時收看老師的課程直播,做筆記、寫錯題,母子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更和諧。

後來她和孩子聊天時,孩子坦言:

「有時候不知道為什麼,你越是讓我做什麼事,我反而不想做了,你一說,我就會覺得好像變成這件事是為你做,於是非常不情願、很抗拒。其實媽媽,我都這麼大了不是嗎,我可以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你也應該給我充分的空間。」

她一下子明白了很多,自己認為是「為孩子好」的提醒、囑咐,反而是一種對孩子的干涉和控制,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與叛逆,隨著孩子的成長,他需要更多的空間和自由,學會自我管理,發展內驅力。

不得不承認,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恰恰就是以「愛」為名,行「包辦、控制孩子」之實。

他們總說「為孩子好」, 卻沒有想過孩子到底需不需要,沒有問過孩子「喜不喜歡」,更多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某些需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

比如給孩子過度的照顧,替孩子解決一切問題,鞋帶散了,趕緊給他系好;和同學發生矛盾了,跑學校找同學問情況;

比如按自己的喜好讓孩子每天穿自己搭配的衣服,哪怕孩子不喜歡、哭鬧;

孩子不喜歡鋼琴,卻強迫孩子上鋼琴補習班,責怪孩子「不知好歹,我小時候想學還沒這麼好的條件」;

父母的愛,不小心就變成了一廂情願的干涉與控制,孩子掙脫束縛、渴望獨立的行為,逐漸演變為對父母的不滿與反抗。

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需要尊重孩子成長發展規律,不做孩子走向獨立路上的阻礙。

克制那顆包辦的心,永遠不要在孩子請求幫助前干涉、插手,讓孩子充分體驗、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克制對孩子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喜好、個人想法,給他可以做選擇、做決定的自由。

做一個有界限感的父母,隨著孩子的成長捨得放手,給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

二、

面對孩子,父母要平等、尊重

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然而很多時候,父母愛孩子的方式出了錯,把愛變成了一種傷害。

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總是一副高高在上、指點江山的樣子,十分專制、說一不二;

有些父母總是喜歡對孩子抱怨、訴苦,一套套「為你好」的說辭,其實不過是想控制孩子······

好的親子關係,除了愛,還建立在尊重、表達與理解上。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獨立的個體來看待,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這樣才會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不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

犯錯誤或情緒不穩定時,不要動輒批評打罵,最重要的是傾聽、努力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感受。

用心地傾聽孩子,才能瞭解孩子各種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心理需求,才能更正確地引導孩子。

否則用錯了方法,父母自以為是為孩子好,卻只會傷害了孩子而不自知。

三、學會信任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被父母不信任自己的行為傷害過:

上初中住校錢丟了,回去跟媽媽說,媽媽質問我:「怎麼就你的錢被偷了?自己悄悄花了不敢承認吧。」

小學時被人欺負打了回去,結果對方的媽媽找到家裡,我解釋,我爸不相信,轉身給我一巴掌:「你不招惹別人,別人會欺負你?」

初中下晚自習和男生同桌一起走一段路,媽媽看到了,回家後說我「早戀,女孩子不自愛。」

生活中也有許多父母,總是用懷疑的目光看待孩子:

孩子手機發訊息,就覺得是在早戀;

在房間呆的時間長了,就覺得孩子是在玩遊戲;

孩子明明說的是實話,卻認為他在撒謊······

知乎上有人問:成長過程中,是什麼導致孩子不願再跟家長溝通了?

有個高贊回答: 「失去信任」

不信任孩子的父母,也不會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好感,只會變得更加反叛,親子關係更加冷漠、疏離。

就像一位同事曾經說:

「我家孩子每次在房間的時候,孩他媽總喜歡時不時送點水果、牛奶,我知道她是不相信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在寫作業。有一次我認真地跟她討論過,以後不要這樣了,我們應該信任孩子。後來孩子的表現也沒有讓我們失望。」

不管是何種關係,一旦出現不信任,肯定很難變得緊密和深厚。

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父母要充分信任孩子,不要總是用懷疑、質問的語氣去猜忌孩子:

「早上起這麼晚,昨晚玩手機熬夜了吧?」

「學習成績下滑這麼多,是不是談戀愛了?」

與其總是懷疑這懷疑那,不如坦誠地和孩子好好聊一聊。

父母給孩子信任,孩子會更有勇氣和自信,更加自覺自律,因為他會不自覺地想要對得起父母的這份「信任」。

否則,你越是懷疑什麼,孩子反而越是會變成你懷疑的那個樣子。

四、過好自己的生活,與孩子共同成長

董卿曾在某節目中說:「有了孩子後,很多事情需要平衡,並不是我的世界裡只有孩子,孩子的世界裡只有我。最好的狀態,就是我們在彼此的世界裡,相互平衡。」

有些親子關係緊張的深層原因,就是父母沒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自己的全部,於是對待孩子的事情顯得異常敏感,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是完美的,從而彌補自己的各種遺憾。

越是這樣的心態的父母,越容易在教育孩子時失控,他們或是沉迷于控制孩子,或是非常嚴苛,親子關係都很難處於健康狀態。

父母和孩子之間,也要懂得保持界限感,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孩子的成長有他自己的軌跡。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你可以給他建議,但是聽不聽,怎麼做,還是應當尊重他的想法。

艾小羊曾說過:「我一直覺得父母開心過好自己的生活,對孩子也是一種好的教育。至少你讓他發現,人活著是件有意思的事,他才願意好好努力,好好活著。」

當了父母,也別忘記了自我,要對自身有所要求。未完成的理想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而不是強加在孩子身上。積極學習,勇敢地去追求,過好自己的生活。

五、注重有效溝通

美劇《小謝爾敦》中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很深。

為了還上修冰箱的錢,小謝爾敦去賣報紙賺錢,付出很多卻收到很少的報酬。

晚上回到家,看到家裡人說說笑笑開心吃飯的樣子,心裡不平衡,朝家裡人發了一通脾氣後就回到自己房間。

這時候爸爸去房間找他,沒有批評和斥責,耐心地聽小謝爾敦的抱怨並表示理解,接著現身說法,聊起了自己一天的生活,然後問他,「但你有沒有發現,我不會回到家裡來拿你出氣。」

小謝爾敦思考了一下給出了肯定回答:「是的,你沒有。」

爸爸最後告訴他:「每個人都很辛苦,但不對愛你的人亂發脾氣是最基本的責任。」

我覺得這一段可以算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范例。

對於孩子不當的行為,第一反應不是朝孩子發脾氣、斥責孩子,而是真誠、耐心地和孩子深入溝通,瞭解孩子發生了什麼,知道情緒產生的原因並表示理解。

至於該教給孩子的道理,再從自己的經歷中或是其他的方式,讓孩子能夠換位思考,從中懂得。

然而現實生活中,面對同樣的情況,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這樣呢?

大多數父母,平時和孩子的對話中,經常充滿了情緒的宣洩、對孩子的壓制、情感上的綁架。

比如朝孩子發脾氣、大吼大叫、居高臨下地講大道理、命令孩子做什麼,以及最常用的」

我還不是為了你好」。

親子關係中,比起道理、對錯,情感和感受上的接納和理解更為重要。

要做到有效溝通,意味著家長應該放下指責、評判、說教,平等、真誠地和孩子對話。

不管發生什麼,首先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緒,瞭解背後發生了什麼,再做處理;

學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設身處地地體會孩子的感受和情緒,表示接納和理解,而不是站在大人的立場忽視和否定。

父母與孩子之間多進行有效溝通,才能增強親子連結,親子關係得到良好發展。

獅獅媽有話說:

每一位父母都應該謹記:好的親子關係,勝過許多教育。

就像日本品川孝子先生所說:「孩子與家長的關係是孩子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基本接人待物的依據,關心你的孩子,別忘了重視你與孩子的關係。」

我是獅獅媽,一個愛看書、愛學習的媽媽,專注孩子成長教育,想要瞭解更多育兒知識、教育知識,別忘了關注獅獅,獅媽將持續輸出更優質的內容。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