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臺灣家長的訓斥式餐桌教育相比,日本的家長則把餐桌變成課桌
2020/12/10

生活節奏快,不少家長忙於工作、應酬,在家陪孩子吃飯的次數慢慢減少。研究發現,每週至少與家人共進晚餐3次的孩子,能更好地體驗和享受家庭共餐的好處。

在現如今的餐桌上,少了許多傳統的禮儀,比如尊敬長者的孝道、謙讓有度等等。

多了像僕人一樣照顧孩子的老人,盛好飯,夾好孩子愛吃的菜,端到孩子面前;還多了像“老師+服務員”的父母,時而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時而對孩子非打即罵的教育,逼著孩子吃完飯。

試問,有幾個孩子喜歡這樣的就餐環境?更多的是不耐煩、抵觸和苦惱,更別提對父母的感恩。

01

與臺灣家長的訓斥式餐桌教育相比,日本的家長則把餐桌變成課桌,從小就注重對孩子進行“食育”教育:即利用吃飯的機會,在餐桌上教導孩子一些做人處世的道理。

不僅要讓孩子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習慣,告訴孩子食物的營養價值及怎樣吃、吃多少等知識,還會培養孩子對環境的愛護之心,從而減少對食物以及資源的浪費。如果發現孩子偏食、浪費、飯只吃半碗就不吃了等,就要及時糾正孩子的壞習慣。

02

“惜食”讓孩子明白食物的來之不易,懷感恩之心,學會珍惜事物

日本孩子上幼稚園學會的第一句話就是:“我要開動了”,吃完飯後,不可以馬上站起來,要先說“我吃飽了”,兩句話都含有“謝謝大家”的意思。

有這樣的習慣是因為日本媽媽會讓孩子幫忙準備食物,還會給孩子講“大道理”: 餐桌上的食物都來之不易,浪費食物是可恥的。想想那一粒米,它得花上一年的時間辛苦成長,才最終進入你的飯碗,而不是別人的飯碗,這該是件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的事。所以要感恩大自然,謝謝種植稻米蔬菜的農夫。

為了讓孩子體驗食物的來之不易,培養珍惜食物的精神,一般幼稚園都會有一片小菜園,還會養上幾隻兔子和小雞。從翻土播種到豐收,小朋友參與全過程。

孩子們瞭解到自己每天吃的菜是付出大半年耕作才能收穫,很是珍惜食物,也就不會浪費糧食了。

| 培養孩子的想像力

日本媽媽們做菜的時候特別用心,就算只是一道沙拉也會費盡心思做,既有色彩鮮豔、形態各異的青菜,又有發揮畫龍點睛效果的肉餡與水果,經過精心的搭配,這盤沙拉就如一幅美麗而雋永的風景畫,吸引孩子的目光,激發孩子無窮的想像力。

她們還經常想方 設法變換菜單花樣,並精心準備盛菜用的器皿,偶爾改變進餐的方式和地點,甚至根據功能表的不同,在進餐時間播放一些背景音樂,製造愉悅的用餐環境等。

這都源於日本人的一個信條—— 進餐過程盡可能愉悅口舌和腸胃,吃下去的食物才會被愉快地吸收,並成為你身體的一個部分。

3教會孩子遵循“公平”“競爭”原則

日本媽媽在餐桌上不會無原則地讓著孩子。如果遇到兩個孩子爭搶一個食物,不會要求大的讓著小的,或者男孩子讓女孩子,而是讓兩個孩子玩剪刀石頭布,誰贏了誰就得到這個食物。 這讓孩子懂得凡事都要講“公平”,講“競爭”,並遵循這個原則。

如果家裡有客人,父母還會借機教孩子學習餐桌禮儀,例如,幫客人盛飯、在自己的座位上好好坐著,等等。另外,餐後,日本媽媽要求孩子飯後10分鐘以內刷牙,這樣有效地防止齲齒的形成,這種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孩子會堅持一生。

值得讓人敬佩的是日本父母無論有多忙,都會抽出時間陪孩子一起吃早餐,他們利用早餐的時間教給孩子為人處世的道理,並及時糾正孩子的一些小毛病,還能促進親子交流。

獅獅媽媽有話說:

日本認為「食育」即為「生命教育」。從小培養孩子珍惜食物,培養孩子環保意識,注重孩子的獨立性成長。作為家長給孩子最好的課堂不是書桌,而是餐桌!作為父母,無論是餐桌上,還是其他日常相處中,我們都要經常跟孩子溝通,給孩子最好的課堂不是書桌,而是餐桌!就從給孩子上一堂“食育”課開始吧!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