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教授:這4種行為會讓孩子越來越笨,性格抑鬱,父母要謹慎
2021/03/30

每位父母的心願都是自己的孩子能快樂平安的長大,為了讓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父母們都操碎了心,除了在學校受到的系統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科學家們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猴子關進鐵籠子裡,每天放一根香蕉進去。只要猴子想去拿香蕉,必定要踩到一塊鐵板,被電到全身麻痹。

一次次的試探,猴子變的非常謹慎,除非餓極了,不然不會去碰那只香蕉。

後來,科學家把電擊裝置撤走了,但地上的鐵板仍然在,為了加大誘惑力,他們掛了一串香蕉,想看看猴子的反應。

可惜的是,蹲坐在地上的猴子,用渴望的眼神望著香蕉,卻動都不敢動。

也許會有人覺得猴子很笨,但事實上,猴子只是因為在無數次的失敗後不敢去嘗試了而已,這就是條件發射:讓大腦做出保護性的決斷。

把猴子換成孩子想像一下,我們家長的某些不當行為和做法,時間久了也一樣會深深的刻在孩子的腦海中,孩子也會做出保護性決斷。

斯坦福大學心理教授曾說過:孩子以後的性格、成就,都和家庭因素是分不開的。

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重視自己的行為。

這四種行為正在影響孩子的大腦

1、錯誤的表揚方式

斯坦福Carol Dweck教授曾做過一次,"稱讚方式與思維模式發展"的實驗。

研究結果發現: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覺得努力和困難讓他們感到自己很蠢;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則認為努力和困難能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我們最常用的表揚方式就是「你太聰明了」「你真棒」類似的話,這些誇獎過於籠統空洞,不利於孩子形成成長型思維。

父母表揚孩子最好的方式,應該是從孩子努力的過程、細節、態度等入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身上的力量。

當孩子失敗或者遇到挫折時,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貼上「你真笨」的標籤,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和失敗,父母要做的是幫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引導孩子吸取教訓,下次更加努力。

當孩子能感受到到父母能欣賞他的努力更能接受他的失敗和不足,他才會變得更好。

2、沉迷「垃圾快樂」

一份調查發現:在我國3-6歲的兒童裡,手機接觸的孩子已經高達91%;到了9-10歲兒童中,甚至已經和成人使用行為幾乎一樣了。

這種現象是非常可怕的,德國兒童心理學家專門做過調查,他們抽取一批5歲的孩子,按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和玩耍的時間長短,分為三組,進行跟蹤研究。

結果發現:從小就沉迷在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中的孩子,大腦發育、認知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明顯落後於那些幾乎不玩手機的孩子。

心理學家還表示,過度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對孩子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大有損害,孩子會出現焦慮、抑鬱、暴躁、冷漠、自閉等不良行為。

3、給孩子貼負面標籤

心理學家克勞特提出"標籤效應",即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也就是說,當你在說自己的孩子「笨」的時候,孩子就會下意識的朝著這個「笨」去發展,你說的次數越多,孩子就會越來越「笨」。

在蘇珊·福沃德教授的一本書中曾說:「孩子是不會分別事實和笑話的,他們只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且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如果父母總是打擊孩子,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打擊,也會下意識的認為自己就是那樣失敗的人。

如果父母能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給予肯定和鼓勵,孩子潛意識裡就會接收到鼓舞,從而變得更加積極自信。

4、不合理的期望

每位父母都對女子傾注了很多美好的期望,但是如果這種期望值過高,則會變成孩子的壓力和負擔。

比如有的父母為了能讓孩子各方面都變得優秀,給孩子報很多的補習班、興趣班,有的孩子甚至"連軸轉",奔跑在交錯的各種培訓班。

不在乎孩子是否感興趣,是否真的適合他,一味給孩子"惡補",很可能造成孩子"消化不良",甚至導致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使孩子的性格發生扭曲,影響身心健康。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花朵,他們有自己的性格、愛好和興趣所在,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去綁住孩子,懂得尊重他們,為他們營造一個陽光平和的家庭環境,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