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想要孩子不自私,飯桌上父母教孩子做好「這4點」
2022/03/25

小小餐桌,也是家庭教育最好的修道場。

刻在骨子里的教養,把別人放在心上的習慣,才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資產。

為什麼孩子越來越自私

從你夾菜時就做錯了

前幾天,在后臺看到了一則讀者的留言,讀者是一位媽媽,家里還有個正在上高二的兒子。

一周前,媽媽突發闌尾炎,被同事送進了醫院,爸爸聽說后,也急忙趕到了醫院。

到了晚上7點左右,兒子打電話過來,問家里怎麼沒有人。

爸爸說:

「你媽媽闌尾炎要做手術,我在醫院陪著呢。」

可沒想到,兒子不僅沒有一句問候媽媽身體的話,反而不耐煩地抱怨:

「我一會兒還得去上晚自習。

你們都在醫院,那我晚上吃什麼啊?」

爸爸愣了下,又氣惱又心寒:

「那是你媽媽,平日里好吃好喝地伺候你,現在她病了你卻不聞不問。

愛吃什麼吃什麼,我就不信還能餓死你個白眼狼!」

說罷,就撂了電話。

這一刻,夫妻倆對視了一眼,都從彼此的眼中看到了無奈和后悔。

原來,平日里,哪怕工作再忙,夫妻倆都要保證兒子回家就能吃上熱湯熱飯;

家里做了什麼好吃的,第一筷子也一定是夾給兒子。

卻不想,這由來已久的習慣,竟然把孩子慣成了這樣。

同樣是孩子。

為什麼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心里就裝著父母,為父母端茶遞水,毫無怨言;

而有的孩子都快要成年了,當父母生病時,他們卻連起碼的關心都沒有,第一時間想到的只有自己?

其實,正是飯桌上父母的偏愛和特殊照顧,才孕育出了孩子的自私與冷漠。

孩子吃飯的模樣

暴露了你家庭教育的底色

記得有一回,我去一個表姐家做客。

晚餐里有一盤油燜大蝦,其中一個年齡較大的親戚順手夾了一只,表姐的兒子當場就炸了:

「誰允許你吃的,這是我媽專門給我做的!」

表姐有些尷尬,呵斥了兒子幾句。

那男孩卻不依不饒,當場砸了飯碗,一直扯著嗓子哭嚎。

最終,搞得全家人不歡而散。

后來,我才得知,原來一直以來,只要表姐家做了什麼好吃的,都會緊著兒子一個人先吃。

他吃夠了,家里的大人才開始動筷子。

還有一次,表姐為了給兒子炸雞翅,不小心被油濺到了,手上當場就被燙出了一排大水泡。

吃飯時,奶奶對孫子說:

「快給你媽媽先夾一個,她今天做飯手都傷了!」

沒想到這孩子卻盯著電視,面無表情道:

「又不是我讓她炸的,自己笨手笨腳的,跟我有什麼關系啊?」

這一刻,表姐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

她怎麼也想不通,自己拿命去疼的孩子,怎麼到頭來卻成了這樣?

其實生活中,不少父母都像表姐一樣,覺得一家人吃飯沒那麼多講究,總是在餐桌上無底線地縱容孩子。

卻忘了,飯桌無小事。

多年后,一個孩子是善于分享還是唯我獨尊,是被人尊重還是受人取笑,恰恰取決于他從小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

之前就曾看過一則新聞:

一家知名企業新招了8名員工,在最后的環節中,領導請他們吃了一頓飯。

沒想到,飯局結束,其中一人卻被淘汰出局了。

事情是這樣的:

領導讓大家點菜,有一位員工是四川人,當即點了幾道特麻特辣的菜。

可這幾道菜,在場的除了他以外,根本沒人能下咽。

不僅如此,每道菜上來后,他還會用筷子不停地翻拌,一邊含著食物,一邊對菜品評頭論足。

正是這位員工在飯桌上的表現,讓領導意識到:

這是一個自私自利、缺乏教養的人。在未來的工作中,他也很難會擁有團隊精神。

有人說, 餐桌就是教養的課堂。

這話一點也不錯。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冷漠、自私,可實際上,每個孩子最初都只是一張白紙。

你給他什麼樣的教育,他以后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很多時候,正是大人的寵溺和放縱,讓孩子有了一種「天大地大不如我大」的錯覺。

反之,如果在餐桌上,父母能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分享與禮讓,那麼日積月累下來,孩子自然能學會愛和感恩。

一個家庭最高級的炫富

是養出一個心里有別人的孩子

無意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飯店內,一位爺爺帶著自己七八歲的小孫子來吃飯,點了一份套餐。

爺爺由于年紀大了,拿筷子時,手總是止不住地發抖。

小男孩見了,立刻將飯菜端到爺爺的面前。

隨后,半跪著坐在座位上,直起上半身,耐心地一勺勺喂爺爺先吃。

哪怕爺爺吃得很慢,男孩也沒有流露出不耐煩的神色,而是默默等待著,直到爺爺咽下上一口飯菜。

看他細心、嫻熟的動作,就知道這孩子絕不是第一次這麼做。

不禁想起國學大師曾仕強說的: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天才,而是讓他心中有父母。」

深以為然。

父母一生最大的福氣,從來不是孩子的學習多麼好,成就多麼高。

而是孩子能時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發自內心地關心和愛護身邊的人,并竭盡所能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最終,他的體諒和教養,會變成自己一生的財富。

在知乎問題「女孩子哪個瞬間會讓你覺得很有教養?」下,有這樣一則回答:

網友上大學后,和宿舍其余的三個姑娘成了好朋友。

大三那年,網友為了實習,搬出了宿舍,但經常會請幾個舍友來自己租的房子里聚餐。

然而,其中兩個舍友每次都是吃飽喝足就走了。

只有一個姑娘,不光會提前過來幫網友準備食材,吃完了還會和她一起收拾干凈。

漸漸地,網友也就和另外兩個姑娘疏遠了。

而那個每次都會幫忙的姑娘,兩個人至今都是朋友。

畢業后,姑娘考研失敗,網友還利用自己的關系,幫她找到了心儀的工作。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這個世上的每一天,我們都免不了和人打交道。

而那些心里裝著父母的孩子,自然也會關心、照顧別人。

他時常為別人考慮,等他跌倒的那天,別人也更愿意扶他一把,不至于讓他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想要孩子不自私

父母在飯桌上要這樣教育

教育專家李玫瑾在演講中說:

「家的核心不是沙發電視,而是飯桌。

當孩子進入到飯桌的時候,他就開始成為一個家庭成員,我們就要開始給他形成一個集體印象,也就是家是一個整體,它不是單個的。」

所以,為了培養出一個懂感恩、有教養的孩子,父母一定要重視這幾件事:

1. 人沒到齊前,不準孩子先吃

有的家庭,父母還在廚房里忙碌,孩子卻已經吃得差不多了。

還有的父母,一聽見孩子哭鬧、喊餓,就忙不迭給孩子拿零食,讓他先墊墊。

殊不知,短短幾分鐘并不會餓壞一個孩子,反而能教會他尊重。

李玫瑾教授在演講中建議父母,當孩子喊餓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

自己也餓著肚子,如果想快點開飯的話,可以來一起幫忙。

如果遇上某個家庭成員不能回家吃飯,大人也要帶著孩子提前分出一份干凈的飯菜留給他。

一個小小的舉動,卻潛移默化教會了孩子分享與尊重。

2. 不要把最好的飯菜放在孩子面前,而要給長輩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副總編盧勤曾說:

「一個家庭,假如在飯桌上菜時家長擺錯了位置,將來就沒有你的位置。」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寶貝,甚至經常出現一個家庭幾個老人圍著一個孩子打轉的情況。

然而,有的孩子卻被慣壞了。

在家里對老人呼來喝去,在飯桌上唯我獨尊,這樣的孩子,最終一定會長歪。

把好菜放在長輩面前,是最基本的禮貌。

也能潛移默化地告訴孩子,一個家庭中誰才是最重要的人。

3. 不準孩子把家庭當成餐廳,對父母辛苦做的飯菜挑三揀四

要知道,家庭不是餐廳。

一蔬一飯或許不夠精致,但都是父母盡最大的努力做出來的。

父母一定要從小教導孩子,感恩大人的付出,不要覺得這一切都來得很容易,還對著飯菜挑毛病。

4. 不準孩子吃完飯立即擦嘴走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受之無愧感」。

指的是當一個人習慣了接受,就會覺得什麼都是理所應當。

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養成吃完飯后,幫忙收拾餐具、清理垃圾的好習慣,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看見父母的辛苦,體會到父母的艱辛。

在勞動和付出中,學會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作家畢淑敏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教孩子感恩、教孩子分享,并不是要耳提面命地告訴他父母有多不容易,謙讓和禮貌有多重要。

而是在一餐一飯之間,潛移默化地教會孩子愛與感恩的能力。

為人父母,雖然不圖孩子報恩。

但一個看得見父母不容易的孩子,才能給予父母更多的溫暖與關懷。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在飯桌上好好教育孩子,最終,養出一個將父母放在心上的孩子。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