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孩子的審美能力,決定了她一生的氣質
2021/04/12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知道培養孩子的智商、情商、自律性等等都非常重要,但是很多家長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審美能力的培養。也許在很多家長的眼裡,孩子愛美、愛打扮,並不是一件值得提倡、宣揚的事,其實這種觀念並不是完全正確的。

在《想想辦法吧,爸爸》中,戚薇的女兒Lucky跟媽媽「搶」化妝品:

我想要這個粉餅,想要這個口紅,想要這個睫毛,想要這個刷子……

看到化妝品就兩眼放光,簡直是一個美妝小達人。

戚薇在《拜託了,冰箱》中也說了,女兒超級愛美妝,不輸根本她,與女兒平時相處方式就是搶化妝品,搶衣服。

有網友評論:小小年紀,審美能力這麼強。

也有網友說:3歲的孩子,這麼愛美好嗎?

愛美是人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成長必經之路,也是培養審美意識關鍵的時期,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說:

幼兒時期出現的審美意識,將影響他一生的氣質和審美能力。

1、愛美是人的天性,是孩子必經的成長歷程。

我女兒在快滿3歲時,突然開始會打扮了,特別執著某個色彩,如果不按她的要求來,就死活不出門。

按她的喜好來,即使上紅下綠,穿得像棵聖誕樹,可她照樣歡天喜地地出門了。

幾乎每個孩子,在2-5歲之間,都會經歷審美敏感期。他們開始學著對美麗的探索,欣賞美的事物,追求自己理想中的「完美」、「完整」。

他會希望自己周圍的環境,包括他們自己,按自己的願望和審美標準而行。尤其是女孩子,對於一些衣服飾品、生活用具,都會表現出執著的偏愛。

韓劇《我的ID是江南美人》中,女主薑美萊從小長得胖,經常被同齡人嘲笑,甚至遭到欺淩。

重重的打擊令她陷入自卑的深淵,自認為是「獸人」,外出時層層包裹,全程不露臉。

父母很愛她,但也撫平不了她內心的痛苦。在她被人嘲笑欺淩時,她要減肥,可媽媽卻追在身後讓她再多吃一些;爸爸在知道她整容之後,離家出走不理她。

即使在她變美之後,還是不敢面對現實:

回頭率高,以為還是因為醜的緣故;有人追她,她藉口「手機沒有電話號碼」而推辭;參加大學生見面會聯歡時,明明知道答案,卻不敢大聲說,只敢偷偷對旁邊的人講……

沒有正確的審美能力,讓她的人生陷入自卑之中,歷盡曲折,才從童年的陰影中走出來。

2.審美是一種生活能力

審美力,不僅僅是孩子成長的需求,更是一種生活的能力。

電影《芬妮的旅程》中,描述的是在二戰時期,德國納粹大肆抓捕猶太人時,一群孩子為了掩蓋猶太血統,更名改姓,逃往瑞士。

在危機四伏、充滿絕望的環境裡,女孩芬妮帶著弟弟妹妹們出發了,雖然前程渺茫,但他們仍然在尋找美與快樂:

把逃亡說成「去山上過夏令營」

,最終平安到達瑞士。

前段時間,一篇《看完父母裝修的房子,我離家出走了》在朋友圈火了,網友吐槽父母的審美,不忍直視。

因為父母生活的時代不同,從小物質不夠豐富,重要的講究實際,房子可以住就行了,盤子可以盛菜就可以了。

作家傑克·倫敦說: 人應該生活,而不僅僅是生存。

人生實苦,若沒有審美,就不會享受生活。會審美,就會在黯淡的天空下,尋找那絲絲縷縷的縫隙,欣賞著那透過縫隙而進的光,在危機四伏的時期,仍會尋找到快樂。

3.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吳冠中先生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因為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最經常「被代課」;因為注重實際,愛打扮的女孩就認為成績差,愛畫畫就認為不務正業;因為注重實際,花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多給孩子買兩斤肉吃。

因為注重實用,缺乏審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將我們的下一代,變成徹頭徹尾的「美盲」。

沒有審美力,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就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一個人審美水準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準。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美學從18世紀德國從哲學系統裡面發展出來,這個字Ast ,在拉丁文的原意是感覺學,是說我們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有非常細膩的感受性。

所以生命的豐厚,記憶的深度,都來自於美學的感受,經過愛,見過美,人就越發能夠看清生活的本質,用美對抗世俗的粗糙。

爸媽不要忽視孩子對審美能力的培養,美學家張世英說:「人生有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所謂審美境界,就是要審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