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4個行為,是孩子學習提升路上的「絆腳石」
2021/02/25

如果把孩子十八歲作為第一個完整成長週期,那麼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中,父母都有不同的目標和任務,寶寶學會翻身,寶寶自己開始吃飯,寶寶咿咿呀呀的開口說話等等。

成長階段是父母決定孩子教育問題的核心,但是有一件事幾乎貫穿了孩子整個成長期,那就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問題。

不同的家長同一個問題,孩子的成績為什麼不好,家教、課外輔導班、陪著寫作業等等能用的辦法都用了,為什麼孩子的成績還是沒有提高,很可能就是家長平時的這幾個行為,成了孩子學習成績提高路上的絆腳石。

1. 讓孩子提早學習不符合自己年齡的知識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往往是提前就找好輔導班開始學習高年級的知識,這樣子容易造成什麼結果呢?

在輔導班孩子學的亂七八糟的,回歸到課堂覺得自己學過而不專心聽講,就造成孩子成績越學越倒退的結果,導致成績一落千丈跟不上學校的進程,沒有學習興趣。

2.家長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習

孩子的狀態與大人不一樣,天生對於周邊的事情充滿好奇。

對於自己感興趣事情,更加會全神貫注地投入精力。

家長對於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並不會全部認同,認為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都可被看作是耗費時間,沒有作用。

家長看到孩子玩耍的時候,不由得會上前催促學習,不過有時也會出現「烏龍事件」。

過於焦急于孩子的學習,可能會造成「誤會」,適當的放鬆被視為「偷懶」。其實,家長不停地督促孩子學習,可能會使孩子產生厭煩。

雖說學習很重要,但這不是孩子唯一要做的事情,課業負擔太重不利於成績提高。

家長應該調整教育方式, 與孩子積極地進行溝通,彼此尊重才能達成「協定」。學習不能盲目進行,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才是最佳的方式。

3.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否定孩子

有些父母總是習慣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作比較, 甚至還在別人的面前說自己的孩子笨之類的,可能父母認為這是謙詞或者是無意的。

但孩子聽後會記在心裡,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要知道 孩子的年齡還小,身心發育還不完全,很難分辨家長話中的多種含義。

所以在孩子聽來,接收到的資訊就是覺得自己「笨」,各位父母不妨試想一下 ,整天聽到這類負面消極的詞彙,孩子甚至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自己是真的笨。

和拿別人家孩子做比較的方式相比, 用積極的正面的語言去表達對孩子的鼓勵和支持,往往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4.家長不厭其煩的說教

不同的人,性格也會有所差異,孩子也是同樣。有的孩子性格開朗,不會太過計較任何事情,而有的孩子則比較內向,對於家長的言語會十分在意。

面對學習問題,家長不免會想多嘮叨幾句,在孩子看來是對自己的說教。天生好動不喜歡束縛的孩子,傾向自由發展。當孩子面對學習表現出「苦不堪言」時,可能是由於家長管束過度嚴苛。

家長說得太多,孩子反而會厭煩,進而對學習產生厭惡感,這樣學習成績自然會呈現下降趨勢。

家長對於孩子的期望較高,只要遇到學習的事情,情緒表達就會有所轉變。一般情況下,家長以為的教育,漸漸地會變為數落。

學習成績不佳被常掛於嘴邊,久而久之,孩子會對學習喪失興趣,進而引發逆反的心理。

Wendy媽有話說:

孩子成績差、學東西慢,是因為孩子真的笨嗎?或者說孩子沒有學習的天賦? 實際上是孩子們並不是天生就笨,而是父母在不知不覺中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笨。

上面的讓孩子變笨的4種習慣,你中了幾條? 父母要及早地改掉這些「壞習慣」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