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處於叛逆期,他們必定會跟父母做出對抗,不喜歡父母干擾自己的做法,經常對別人發脾氣,甚至還可能會忍不住打人。
面對這樣的情況,相信不少家長都會用大吼和打罵來解決,畢竟「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是諸多家長遵循的教育方式。如果你跟他們說這樣的方法不可取,他們一定會跟你反駁:「沒辦法,我也是無計可施才會打罵,這麼做都是為了孩子好!」
有些父母就覺得很委屈,我都是為了孩子好呀,小時候我就打一頓,罵一頓,這孩子可聽話了,怎麼現在越長大反而越不懂事,越難管教了呢?
那問題究竟出在哪裡了呢?我想那些一直跟著奶油媽媽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家長們,都已經看出了問題所在。沒錯,就出在錯誤地使用了打罵這種教育方式上。
所以,艾姐總是在強調,家庭教育這件事,越早接觸學習越好,這也是奶油媽媽要建立3-6歲的媽媽育兒學習交流群的原因。長期採用打罵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會有什麼後果呢?
艾姐曾經說過,你打孩子時揚起的手,其實正在一步步隔斷你跟孩子之間的血脈親情。孩子被父母打罵的時候,沒有一個人心裡是舒坦的。
反而這種皮肉之苦,會讓他們產生怨恨、逆反、畏懼等心理。打的結果,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隔閡越來越深,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復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講,父母經常對孩子非打即罵,會導致孩子產生抵抗意識、對立情緒,慢慢隨著孩子長大還會變得性情暴躁,行為粗野,甚至形成攻擊型人格。
同時,還會讓孩子養成用暴力解決問題的習慣,父母在家打孩子,孩子就去學校打他的同學。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別人包括父母的尊重,這是孩子們前進的重要動力。
那些經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損害,產生自卑,極容易走上自暴自棄、破罐破摔之路。
其實很多家長並不是真的就那麼愛打孩子,而是不知道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和教育方式去對待孩子。
遇到孩子做錯事情,或者不配合的時候,家長怎麼做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做法非常簡單,奶油媽媽把它總結成:親子溝通三部曲。
孩子們都不傻,做錯事情之後,他其實也非常的忐忑和緊張,這個時候,父母主動給孩子留下解釋的機會就顯得非常重要。記得獅獅三歲的時候,有一次我著急出門,但是他卻一邊拉著我,一邊在我梳粧檯上一頓扒拉。
然後啪一聲,我的一瓶1000多的香水被打碎了,當時我是又氣又急,但是幸好我一直學習家庭教育,所以,我意識到孩子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意圖的。
接下來我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先檢查孩子有沒有受傷,確認孩子沒事之後,我跟孩子一起清理了玻璃碎渣。最後,我才開口問孩子:剛才為什麼拉著媽媽不讓媽媽走呢?
獅獅怯怯地看著我說:媽媽今天很漂亮,有香水,更漂亮。
聽到孩子這麼說,我心裡又感動,又慶倖,感動的是有時候孩子對我們的愛真的遠超我們的想象,慶倖的是,幸好我給了孩子解釋的機會,而不是憑藉主觀臆斷,對孩子粗暴的吼罵。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家長髮脾氣,其實並不是因為孩子犯錯本身,而是因為孩子出現的這個問題,讓家長感到到了不舒服,或者是丟臉。
比如孩子打碎了我的香水,我感覺生氣,憤怒,可能更多是出於心疼我的香水。這個時候我們要把我們的感受告訴孩子,而不是通過朝孩子發脾氣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我們可以說,寶貝,你的心意媽媽明白了,謝謝你對媽媽的關心和讚美,可是,你剛才打碎了媽媽最喜歡的香水,媽媽好傷心呀。
你把你的情緒和感受明確的告訴孩子之後,孩子可能會不知所措,也可能會看著你,抱抱你,然後對你說:媽媽,對不起。
不管孩子給出的回饋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媽媽都可以繼續引導孩子說:那如果下一次你有事情想找媽媽的話,我們就直接跟媽媽說,我有事情找你,可以麼?孩子一定會給出肯定的答覆。
接下來我們再來引導孩子,以後如果你想拿或者想找東西,但是找不到的時候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孩子可能會給出你很多的答案,比如說:那我就搬個凳子,踩在凳子上,或者,那我就找媽媽來幫忙等等。
當家長能做到這一步的時候,基本上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樣的處理方式,既不會影響孩子跟家長之間的親子關係,也不會讓孩子因為錯誤的打罵教育而形成不好的習慣和性格。
父母只有在一言一行中去踐行對孩子的「愛」,我們的孩子才有面對錯誤的勇氣,才有在錯誤中獲取成長的動力,去走更遠的路,去爬更高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