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立規矩」,如果做不到這4點,規則永遠都是無效的
2022/02/24

2021年10月,一母親來到當地消防站求助:孩子居然用U形密碼鎖套住了她的脖子,而密碼被孩子隨意改動後,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消防員們查看後,趕緊將毛巾墊在寶媽脖子上,使用絕緣剪成功將鎖剪斷。

相信大家不難發現,在生活中,類似的事情早已屢見不鮮,人們對這樣的孩子也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熊孩子。

而隨著類似的熊孩子越來越多,如今家長對孩子的規則意識教育越來越重視,會有意識地幫孩子制定規則。

不過教育孩子的道路很難一帆風順,為孩子制定規則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家長會發現:明明已經給孩子制定了規則,為什麼孩子卻不管不顧,根本沒有效果呢?

其實,每當我們抱怨孩子不遵守規則、我行我素時,不妨首先進行反思,問題是不是出在了教育方式上?

為什麼制定了規則,孩子卻不遵守?

1.規則太抽象,不具體

當你跟孩子說「只能再玩最後五分鐘」時,你覺得孩子真能理解「5分鐘」是多久嗎?

對于6歲以前孩子來說,時間是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所謂的一天、一周、5分鐘、10分鐘,孩子往往很難理解,他們不知道這些時間具體是多久,更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

所以當我們用這些抽象的概念為孩子制定規則時,因為不夠具體,孩子根本不清楚其中的意義,自然也就談不上遵守了。

2.不同家庭成員執行不到位

很多家庭中都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由于孩子看電視時間太長,媽媽為其進行限制,規定孩子每天只允許看半小時,可在不同家庭成員執行這項規則時,卻出現了偏差:

爸爸對孩子不管不問,孩子想看就看,完全不會干涉;

爺爺奶奶太偏愛孩子,只要孩子委屈地撒撒嬌,防線很快就會被攻破,還是隨便看;

只有媽媽在執行時,規則才會被完全落實,無論如何孩子只能看半小時的電視。

而因為這種不同家庭成員執行不到位的情況,很難為孩子樹立起規則的權威性:媽媽不允許我看電視,我就去找爸爸、找爺爺奶奶,規則不遵守也沒關係。

久而久之,所謂的規則自然會形同虛設。

3.規則沒有被落實

有時候我們雖然為孩子制定了規則,但卻並沒有落實到位。

比如帶孩子逛商場時,明明之前已經和孩子約定過,不能再購買重復的玩具,可當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又哭又鬧,很多家長都會忍不住對孩子妥協:再買最後一次,下次就不行了。

然而,這真的會是「最後一次」嗎?

當孩子再想購買玩具時,他只會故技重施,再一次用同樣的方法來「威脅」家長,而家長大機率仍會乖乖「束手就范」,之前為孩子制定的規則,無疑早已經被推翻了。

為孩子樹立規則,需遵循這4個步驟

1.規則內容要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

孩子在6歲以前,對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往往很難理解,我們在為孩子樹立規則時,內容要具體、細節。

比如我們需要孩子收拾房間,不能單純地下達命令「去收拾屋子」,而是要告訴孩子如何行動:把玩具放到原來的位置,畫冊放到桌子上,垃圾扔到垃圾桶裡等等。

只有孩子理解了規則的實際內容,才能建立遵守規則的基礎。

2.讓孩子一起制定規則

在為孩子建立規則時,讓其參與進來,可以讓他們更好地明白規則的意義,更積極地配合,而且在制定規則時,我們還可以給孩子有限的選擇權來進行引導。

比如我們要為孩子制定每天看電視的時間,可以給孩子兩個選擇,是20分鐘還是30分鐘?

相信所有孩子都會回答30分鐘,在規則制定的過程中,孩子既參與到了其中,又沒有違背我們原本設定的規則底線,有時候運用這樣的「小心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3.

使每位家庭成員遵守規則

既然是為孩子制定的規則,那麼任何一位家長在監護時,都應該有執行的義務。

我們在制定好規則後,要保證每位負責帶孩子的家庭成員都知道,大家都能夠執行到位。

當然,這一步驟做起來並不容易,有時候我們即便將規則告訴孩子的爺爺奶奶,很可能也不會引起對方的重視,對此就需要我們行使孩子的家庭教育決策權了,必要時可以儘量減少老人照顧孩子的頻次和時間。

4.將規則貫徹到位

既然我們為孩子制定好規則,那麼就一定要貫徹到位,溫柔而堅定地堅持下去,一次、兩次、三次,一次次地重復明確給孩子,即便孩子撒潑打滾,也決不能隨意妥協。

在孩子的教育上,往往是「一步退步步退」,如果我們無法堅守底線的話,那麼孩子很容易會得寸進尺。

結語:

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並不是為其成長增添束縛,而是在幫助孩子適應這個世界的規則,建立為人處世的基礎標準,樹立正確的行為準則。

我們在為孩子制定規則時,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讓孩子堅持下去。

今日話題:你是怎樣為孩子制定規則的?

AD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