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後孩子的4種「破壞行為」,說明在變聰明,媽媽別崩潰
2021/02/18

從小到大為孩子犧牲最大的就是父母,當我也為人母親的時候才深有感觸,也要為了自己的孩子做好「犧牲」的準備,為此我甘願放棄工作在家裡陪著孩子長大,我相信現在很少能有寶馬想我這樣,但為了孩子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是我家孩子2歲的時候,那時候每天陪著孩子,發現孩子總會出現一些讓我難以理解的行為,這次我問過很多育兒專家,得出結論: 2歲孩子有這幾種行為,說明他在「變聰明」。

瑞士的皮亞傑教授是近代有名的兒童心理學家,他的認知發展理論對研究兒童心理做出了卓越貢獻。在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裡,寶寶在2歲前的心理發展,屬於智力發展的感知運動階段。

寶寶在這一階段裡,主要通過自由探索和各種大運動、精細運動發展智力。在這個階段裡,寶寶的智力增長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01對用手「躲貓貓」不再感興趣,會主動掀枕頭、開抽屜找想要的東西:客體永存概念慢慢形成

有過孩子的媽媽會知道,寶寶在六個月後開始對「躲貓貓」之類的遊戲感興趣。很多家長甚至納悶,這麼一個簡單的「雙手捂臉——再鬆開——再捂上」的動作,怎麼會讓小寶寶如此著迷。其實,這跟寶寶「客體永存」認知的發展有關。

這個時候的寶寶,還沒有「客體永存」的概念。在他們的認知中,所有在他們眼前的東西才是存在的,一旦人或者事物離開,就是從這個世界上永遠消失了。當媽媽遮住臉時,他們就以為媽媽已經消失,當媽媽鬆開雙手又出現在眼前,他們會十分驚奇「咦,媽媽又回來了!」這種「存在——消失」的遊戲類似魔法,自然會讓他們十分著迷。

「客體永存」對寶寶來說十分重要,心理學家武志紅建議,在寶寶沒有形成這樣的概念之前,母子之間最好不要有超過兩周的分離,不然就會對寶寶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他們會認為,媽媽不要他了,已經徹底拋棄了他。

而等寶寶一歲半到兩歲後,初步有了客體永存概念,因為已經知道被擋住的媽媽還在身邊,他們便對這個遊戲不再感興趣。除此之外,他們還會主動掀開枕頭找底下的東西,或者翻開抽屜去找媽媽藏在裡面的東西,這都說明寶寶的智力已經進一步發育,初步有了「客體永存」的概念。

02不斷地拋扔物體,並著迷於物體的運動軌跡:空間知覺初步建立

文章開頭,姑姑家的小孫子在不停地拋擲物體,其實是開始對空間產生了興趣。「物體會從上往下掉落」,這在成人眼裡見怪不怪,但對寶寶,卻是了不起的發現。為了驗證和鞏固這一發現,他們會樂此不疲地重複這個「遊戲」。家長這時如果打擊他,就是在阻礙寶寶智力發育。

給寶寶不同材質的物品,讓他自由探索,也可以在寶寶會爬時引進球類玩具,讓寶寶跟在後面追尋球的運動軌跡。這種跟空間有關聯的小遊戲,可以進一步促進寶寶空間知覺的建立。

03總愛亂用時間詞,並顯示出一定記憶能力:時間知覺初步建立

寶寶剛出生時是沒有時間概念的,即便在寶寶一歲左右,對時間的感受也不是十分明顯。但當寶寶的「客體永存」概念初步形成時,他的時間概念也開始發展。典型例子就是,寶寶能展示出來一定的記憶能力。

比如,媽媽昨天把寶寶心愛的玩具放在了房間某個角落,寶寶第二天要玩,會去那個地方找。另外,寶寶在會說話後,開始對時間詞感興趣,並亂用一氣。

明明是剛吃過西瓜,卻說「我昨天吃的西瓜」。這種情況下,家長不要嘲笑寶寶,儘量用具體、形象的詞彙去解釋這些「時間詞」,讓寶寶加深印象。

04喜歡幫倒忙,常把事情搞砸

一次,我們正在吃飯,二寶早吃完,跑一邊玩去了。就一會兒功夫,猛一抬頭,二寶已經爬到飄窗上,把一桶水全部倒在了花上。當然,飄窗上也全部是水,滴滴答答的流到地板上。

我們趕緊沖過去,把他抱下來。二寶卻哭著說「我要澆花啊!」順手從陽臺上拿起一個小水壺,喊著「倒水倒水,我要澆花。」

跟他解釋「花都喝飽了,不用再澆了,看看弄得滿窗戶都是」。二寶還是堅持要往裡面倒水,去澆花。

《伯克畢生心理學》中提到,3-6歲的孩子面對的主要心理挑戰是:主動性對內疚感的衝突。

3歲孩子喜歡玩假裝遊戲,喜歡模仿大人的動作。孩子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是非常開心的。他想像大人一樣完成一項任務,想幫助大人解決一些問題。但是因為能力有限,卻做不好,反而是幫倒忙,給大人添麻煩。

發現孩子製造混亂後,大人一般的做法是呵斥孩子,禁止他做。或者擔心孩子有危險,語言和表情充滿擔憂,阻止他去做。

孩子喜歡嘗試新事物,如果我們總是禁止他、阻止他,他就會產生內疚感,以後就會出現畏難情緒,不敢去嘗試,這就會失去很多探索和獨立成長的機會。

所以,對孩子幫倒忙的行為,我們也不必戰戰兢兢,教會他一些技能,幫助他去實現一些想法,鍛煉了獨立能力,還滿足了他的求知欲。

Wendy 媽有話說:

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判斷孩子的是否聰明,我們從他們的日常行為就能看出來。

兒童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對於3-6歲的孩子而言,如果他們出現某種行為, 代表著大腦正在快速發展,家長千萬不要盲目糾正,正確的引導孩子,將來會更聰明。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