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你不親,不是不愛你,而是你錯過了陪伴孩子的3個關鍵時期!
2020/11/17

前幾天,帶著樂樂回趟老家。見到了樂樂的一個表姐,比樂樂大幾個月,一直都是奶奶在家裡帶著的。這個小女孩比樂樂文靜很多,你跟她說話的時候,喜歡待在奶奶的後面。我問親戚,孩子媽媽回來的時候,孩子要不要她?這個親戚笑著說:才不要她呢,從出月子就是跟我睡,跟我吃,天天黏在我身上。

可能很多人都認為,血濃於水,自己生的孩子還能跟自己不親不成?你別說,還真有這種情況。一個朋友就跟媽媽不親,因為在她小的時候,是跟姥姥一起長大的,雖然長到好幾歲回到自己家裡,但是總是覺得跟媽媽之間有隔閡,有些話說不出口。

在孩子的心裡,可能真的有一桿秤,衡量誰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他就跟誰最親。

情感親疏有別與血緣關係中間有啥關聯?

人歸根結底是感情動物,小寶寶也一樣,孩子除開的身上留的血是父母給的外,其他全是根據自身的主觀性體會去得到真情。誰對孩子好,孩子記牢誰大量,當然就更為親密接觸,這全是今後塑造的情感決策孩子在心裡對家人的排序。

孩子的全球如同一張白紙,認知能力就非常容易遭受自然環境的危害造成自我認識,自小就可以鑒別自身喜愛和討厭的人。即便是和有親屬關係的父母在一起,也可以區劃出自身感覺最親的目標,在孩子與別人交往的全過程中,孩子會得到不一樣的體會,這種體會便是立即危害孩子與家人親疏有別關聯的關鍵緣故。 

孩子家人區劃排序的根據

第一從守候層面:從孩子產生記憶力剛開始,守候孩子大量的的人,孩子就會產生大量有關這一人的記憶,當然也會造成相對的情感和依賴性,因此 守候孩子越長期的人,在孩子心裡的排序就越向前,當然也就更為親密接觸。

第二從生活起居關鍵點層面:對孩子好的人,孩子會把她們放在心上,根據平時的關鍵點,孩子可以鑒別誰才算是對他最好是的人,進而在心中劃到愛情線,決策將來的親疏有別關聯和間距近遠。

第三從依靠水準層面:孩子兒時大部分都處於一個較為敏感的情況,當她們碰到困難的情況下,誰可以第一時間給與她們協助,她們就會在心中對這個人造成心理狀態依靠,這類依靠當然就促進了孩子更貼近這個人。

父母怎樣更親密接觸孩子

1、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在孩子成長階段中,對孩子而言最形象化的記憶力便是眼前人出現的頻率,多花時間守候孩子,孩子當然就會對這個人造成長期性記憶力,進而更為愛惜那樣的情感,當然也會更為貼近另一方。

2、提高彼此之間的溝通交流

和孩子多講話,走入孩子的全球,變成那個最懂孩子的人,孩子便能各抒己見,更為依靠另一方,那樣的交往,可以推動相互情感的提溫,當然也可以更強的守衛真情和內心。

3、給孩子心裡留有一個好印象

不管任何場合,孩子全是一個不斷觀查成年人的全過程,成年人的一舉一動,孩子都觀查在眼中,因此要想獲得孩子的友好度,就務必交給孩子優良的印象,進而更親密接觸孩子。

獅獅媽有話說

儘管家長都想陪伴在孩子身邊,但往往受到各種現實條件的禁錮。

起早貪黑、努力賺錢,甚至連午飯都吃不上。他們操心的是如何給孩子的未來鋪好路,讓孩子的物質生活能過得更優越一些, 父母的這種付出同樣很有分量。

但現實情況是,孩子卻未必感受得到,只有經常陪伴在孩子身邊的那個人,能給他真實的關愛和安全感,因而在他們心中的排序也是第1位的。

這無論對父母還是子女來說,都是種遺憾,但大部分人都無力改變。

對於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如果無法待在孩子的身邊, 也要記得給他精神上的陪伴。

比如有時間常常視視頻、打打電話,或者跟孩子說爸爸媽媽不能待在他身邊是為什麼,爸爸媽媽對他的愛到底有多深。

只有給孩子這樣一種心靈依託,他才能理解爸爸媽媽的苦衷,並塑造起自己強大的安全感和精神世界。

這樣將來重聚到一起時,親子之間才不會隔著一堵高高的牆。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