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畏難呢?原因通常有4點
2021/01/19

「我家孩子有點慫,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真是愁死我了。」

一大早,同事劉姐就在辦公室找人取經。

她說,因為兒子比較喜歡圍棋,自己就給他報了個圍棋班。結果,上了三次課後,兒子死活不願意去了。

找老師打聽後她才知道,一開始,兒子在圍棋課上表現很積極,可是輸了幾輪後,人立馬變得急躁起來,完全亂了陣腳,開始自己胡下一通,對於老師的指導,更是一個字都聽不進去。

劉姐說,這件事讓她苦惱不已,若孩子連這丁點兒困難都經受不起,往後該如何是好呢?

說實話,劉姐兒子的事情並非個例。生活中,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玩遊戲時,贏了可以,只要一輸就不玩了;一遇到不會的題目,就丟一邊等著父母給解答;步入社會,工作中遇到一點挫折,立馬鬧情緒要辭職……

孩子們遇到困難就退縮,說白了,是因為抗挫能力太差了,太玻璃心了。其實,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困難、失敗、挫折都是在所難免的。

而作為家長,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在挫折困難面前,不斷去突破自己。

培養孩子抗擊失敗和挫折的能力,會讓孩子的人格更健全,未來的人生走的更遠。

01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畏難呢?原因通常有4點:

1.任務太難

有些家長對孩子期望太高,教育孩子比較心急,沒有考慮到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要求孩子做一些超出他們能力太多的事情。

比如幼稚園就要求孩子寫字、背很長的詩、拼很難的拼圖;孩子手腳還沒發育協調,就讓孩子學輪滑、游泳······

目標太高、任務太難,孩子能力達不到,怎麼嘗試都不行,就會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心理學中稱為「習得性無助」心理。

這些消極的體驗,會降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讓孩子對於一些任務和挑戰充滿了畏懼,覺得自己做不到,因此一遇到困難就會條件反射性地退縮。

2. 缺少成功的體驗

生活中,很多家長總是替孩子包辦一切,什麼都準備地好好的,孩子唯一需要做的只有學習;在學習方面,孩子遇到問題了,也趕緊想辦法幫孩子解決。

這樣一來,孩子缺少獨立做各種事情、嘗試和探索的機會,學習上又依賴父母,沒有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他沒有或很少有 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做成某件事的成功體驗,自我效能感差,沒有建立起穩固的自信心。

於是一遇到困難和挑戰,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戰勝它們,自然而然還是習慣了退縮、逃避,依賴別人的幫助才敢往前走。

3. 總是被否定

有這樣一種家長,對孩子充滿了挑剔和否定,在孩子嘗試、探索和犯錯的時候,採取了錯誤的態度和說話方式。

孩子做家務的時候,「哎呀,你不會」「別添亂了,學習去」;

孩子犯錯的時候,「笨死了,你有什麼用?」

孩子考差了的時候,「你就不是學習的料!」

家長總是否定,貼一些負面的標籤,會打消孩子嘗試和探索的積極性,也會破壞孩子的自信心,讓他變得怯懦、自卑,缺乏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勇氣。

4. 家長表揚太多

有一類孩子不敢面對困難和挑戰,是因為害怕失敗,怕輸。

這類孩子,通常被家長表揚得很多,「哎呀,我家寶貝真聰明」「真棒」,或者家長教育孩子時過分注重結果,忽視過程。

因此,孩子為了保持那個「聰明」「優秀」的形象,害怕自己表現不好或失敗,丟臉,自己忍不住否定自己,所以不敢嘗試有挑戰性的事情。

這是思維方式出現了偏差。

02

父母要正確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能力

真正的挫折教育有明確的目的導向——要讓孩子學會自己面對困難和解決困難。不能只注重挫折,不注重教育和引導。

1、讓孩子參與適度挑戰的遊戲

我們要根據孩子的能力,選擇難易適度的遊戲,這也是培養孩子應對挫折的心理的好辦法。

記得女兒3歲時,有一次在玩磁力釣魚的遊戲,開始怎麼也釣不上來。

我就先觀察了一會,然後鼓勵她如果每次多釣出一條魚,可以選擇把漁線加長,同時,讓女兒要有耐心地去對付晃動搖擺的漁線,讓她對自己說:「我一定能到釣好多魚。」

我在邊上一直也鼓勵她,每次釣上來以後,就表揚她,給她自信,正是因為有了自信和樂觀,所以女兒才會克服一切困難,最終把魚都釣完了。

平時,我也會跟女兒玩一些闖關的遊戲,我們兩個會比賽,在玩的過程中,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很重要,增加孩子克服困難的信心,讓孩子覺得無論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們都會有愛他的人在支持著他。

2、給孩子獨自成長的機會

在很多父母眼裡,逆商教育的關鍵在於「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故意讓孩子吃點苦,讓他們不斷地感受失敗。

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去接受一些人為的挫折。因為孩子的成長已經有無數的小挑戰。

比如第一次穿衣服、第一次出門、第一次洗衣服,這些都是孩子成長的機會, 重要的是父母要捨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放手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3、允許孩子嘗試和犯錯

有次女兒看到一朵假花,非要拿到嘴裡嘗試,奶奶在一邊阻止,說那是假花,不能吃,但是女兒對這朵花很好奇,一直想往嘴裡放。我看到後讓她自己去嘗試下。結果女兒咬了一口,發現咬不動,就笑了,自己把假花放下玩別的玩具去了。

其實就是在無形中培養女兒的「挫折商」,孩子只有 不斷地嘗試、可能會失敗,這些足以讓孩子面對任何事情時,都有足夠的勇氣和胸懷。

Wendy媽有話說:

做好這三點,相信孩子不再是遇事只會說「我做不到」、「我不行」,而是對自己充滿了信心,有勇氣去嘗試和挑戰,不斷提升能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