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對孩子說的話,太重要了!會說話的媽媽,一開口,就贏了
2021/03/12

有些人,一開口,就贏了。

看過一句話: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對於每個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們的全世界。

父母的良言,是指引孩子往前走的明燈。

父母的惡語,是種在孩子心裡的毒瘤。

父母隨口而出的語言,或許就是孩子未來要走的路。

01

無意中翻到臺灣省拍攝的一段公益小視頻,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鐘,卻觸動了我的心。

視頻用一種特別巧妙的方式,讓我們感受到家長對孩子說話方式的重要性。

「什麼都不能跟人家比,誰像你一樣沒有用啊!」

當畫外音響起時,濃濃的指責意味穿透了螢幕,直指人心。

然而,這些相同的字眼,換一種表達的方式,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沒有誰能像你一樣啊,不用什麼都跟人家比。」

只是調整了一個文字的出場順序,讓句子變得溫情得多。

同樣的字眼,第二句話的表達既讓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愛,也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告訴自己,無論什麼時候,自己在父母的心中,都是獨一無二的。

「這題你不是練好幾遍,笨得哦!」

如果孩子聽到這樣的話,會怎樣?

他一定會在父母的指責中覺得自己無能,變得自卑。

當這句話中的文字變成「你不笨,是這題得練好幾遍哦!」

馬上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真誠和善意。

讓孩子在得到安撫和肯定的同時,找到方法,重新出發。

好的家庭關係是,爸爸管「腦」,把握大局方向;媽媽管「心」,營造溫馨氛圍。

媽媽如何對孩子說話,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人生高度。

心理學有一個「皮革馬利翁效應」,說的是一個人的行為,會受到其他人特別是權威人士的影響。

當一個人獲得了別人的讚美、信任,他便會獲得一種積極的能量,盡力達到別人的期望。

如果母親對孩子說話的態度,是開放的、包容的,傳遞給孩子的是信心和信念;

如果母親對孩子說話的態度,是打擊的、壓制的,轉達給孩子的是懷疑和悲觀。

02

父母的嘴,決定著孩子的路

人一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諧的人際關係,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信條。

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是孩子未來路上的奠基石。

好的人際關係,是孩子未來路上最好的助力。

好的生活信條,則是孩子披荊斬棘、堅持到底的鎧甲。

有這樣一段話:

「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是父母,父母教育是人的成長的根本。」

父母的話語,是教育孩子時使用最大、范圍最廣的「工具」

,甚至可以穿透空間和時間的距離。

言語短促的父母,養不出「話癆」一樣的孩子。

愛抱怨的父母,很難給孩子心裡撒下陽光的種子。

嘮叨的父母,帶出來的孩子,往往壓抑自卑。

俗話說,你的嘴,就是你的風水。

父母的嘴裡,藏著孩子未來的路。

03

真正有效的溝通,是這樣的

1、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每一個父母都在承受著來自社會方方面面的壓力,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就傳染給自己最愛的人,孩子就會遭殃。

父母總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脾氣,如果控制不了,那就遠離孩子,避免孩子成為炮灰。

告訴自己的孩子,最近心情不太好,但是跟你沒有關係。

讓我自己安靜一會就行,這樣既免於衝突,你還為孩子示范了正確的情緒處理方式,多好。

如果沒忍住說了不該說的話,那就及時彌補,第一時間跟孩子道歉,道歉沒什麼丟人的。

2、停止抱怨

愛抱怨的父母,往往認為,自己人生的不夠完整,不夠好,原因都在於生活的負重或孩子的不懂事。

可父母的幸福感,不應該全部來自子女或對生活的付出。

Papi醬曾在一次採訪中說:

「我們這代孩子,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我一切都是為了你而活」、「爸爸媽媽砸鍋賣鐵也要如何如何」「如果當初不是為了你,我們會怎樣怎樣」……「

Papi醬坦言,雖然知道父母初衷是為了激勵我,但我只有負罪感。

我會認為,父母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我造成。

父母好好愛自己,有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追求,孩子才會沒有負擔,心無旁騖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3、顧及孩子感受

在《不完美的禮物》一書中有個暖心的故事:

布朗帶八歲的女兒逛百貨公司買鞋子,當時賣鞋子的專櫃正放了一首流行歌曲,她的女兒跟著音樂跳起自編的舞來。

就在那時,專櫃旁邊剛好有三個貴婦同時也帶著孩子來買鞋子,她們全盯著她女兒跳奇怪的機器舞。

布朗注意到旁邊人的表情,不是欣賞,反而是為她的女兒感到難為情。當時她也超尷尬的。

當貴婦旁邊的小女生正交頭接耳,可能在說些取笑她女兒的話時,她女兒頓時不知所措,身體僵住,突然停了下來,無助地看著媽媽。

布朗看著女兒並告訴她說,你可以把稻草人的舞蹈加進去呀!於是,女兒繼續開心地跳她的舞,從那一刻起,布朗的視線就不曾離開女兒身上,她在一旁欣賞著女兒的即興表演。

面對生活中一些煩惱,孩子有時候會不知所措。只有父母站在孩子這一邊,顧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才會感受到疼愛,從而覺得自己是幸福的。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說:「教育本質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而養兒育女,不是負擔,更不是一種愛的單向傾斜,而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灌溉和滋養。

那個越來越沉默,越來越畏縮,越來越不快樂的孩子,是從他成為父母口中的「抱怨」開始的。

Wendy媽有話說:

愛孩子,就要讓他知道:他,不是父母包袱,而是父母更好生活的動力。

聽說過一句話:你認為孩子是什麼樣,他就一定會成為你說的樣子!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