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能再玩5分鐘嗎」不同家長的回應,成就孩子不同的未來
2021/04/02

當孩子用眼淚汪汪的大眼睛和委屈兮兮的聲音向你撒嬌:「媽媽,我能再玩5分鐘嗎?」時,你會怎麼做呢?

不同家長的處理方式,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也是天差地別。

面對孩子的撒嬌,不同家長的應對方法。

1、無限妥協的心軟派

一位元媽媽曾經在網路上分享了她的經歷:在孩子小的時候,她和孩子的父親離婚了,獨自帶著孩子,總覺得對孩子有所虧欠。於是這位媽媽盡可能在物質上彌補兒子。

從小到大,兒子幾乎要什麼媽媽就會給什麼,後來兒子迷上了網路遊戲,媽媽不想給他錢去玩遊戲,他就用不上學要脅,媽媽就妥協了。

後來兒子開始翹課,期末考試時還是班裡的最後一名。這個媽媽決定不給孩子錢了,但是兒子一再保證之後自己會好好讀書的,媽媽再一次妥協了。

在這之後,兒子稍不如意就會對媽媽大發脾氣甚至動手,對媽媽也是越來越疏遠、冷淡。這個媽媽想不通為什麼自己真心愛著兒子,兒子會如此對待自己?

其實,這一切都是因為媽媽的妥協助長的,讓孩子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慣性思維,逐漸變得霸道、自私。

2、絕不讓步的拒絕派

和上文提到的無限妥協的媽媽相反,小彤的媽媽就是絕對不會退讓的「硬氣」媽媽。

她說自己在孩子面前一向說一不二,孩子的哭鬧、請求、撒潑,對她來說都沒有用。

她舉了一個例子,在女兒讀幼稚園的時候,路過一家商店,看中了一個玩具,但是她覺得沒有必要買,就板著臉。女兒見狀立刻說:「媽媽,我不要了。」

而對於其他家長覺得頭疼的電子設備,她一點都不擔心,規定好玩多長時間就是多長時間,一到時間她就會收走。

甚至只需要一個眼神,孩子就會自己乖乖上交電子設備。

她一直認為自己的教育方式非常成功,是個很有原則的媽媽,直到後來,她發現自己的孩子雖然每次都會「心甘情願」上交電子設備,但是會趁她不在家的時候偷偷拿出來玩。

這讓她大受打擊,同時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陽奉陰違?想玩電子設備可以跟她說,為什麼要偷偷摸摸的?

在她的厲聲責問下,孩子委屈道:因為就算跟你說,你也不會同意,而且每次都是板著臉。

這位元媽媽在用強迫的方式壓抑孩子內心的意願。而一再壓抑自我,反而會讓孩子內心的欲望放大,內心更加渴求,在心理上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3、巧用策略派

以上兩種方式都不可取,那麼什麼教育方式是正確的呢?

美國兒童發展研究協會陳忻博士認為:真正的溫柔,不是說語氣、表情溫和,而是從孩子的感受出發,用愛和理解來贏得孩子的合作。

也就是說教育孩子要講究策略,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讓他們主動配合。

①事先約定好時間

家長可以事先和孩子約定好時間,記得和孩子解釋清楚原因,讓孩子明白到時間不能繼續的道理。

不要覺得孩子小,所以忽視孩子的理解能力,其實和孩子解釋清楚,孩子是可以明白的。

比如讓孩子看二十分鐘動畫片,不能多看是對眼睛不好。讓孩子玩半個小時滑梯,不能多玩是為了趕回家給爸爸做飯。

②給孩子適應空間

家長需要給孩子一個適應的空間,在時間即將到達的時候,提前提醒孩子。

一般情況下,這個提醒控制在三次之內,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自然就會在時間到達時接受配合。

比如還差五分鐘時可以提醒一下孩子:「再有五分鐘就該結束了哦」。然而三分鐘再提醒一次,一分鐘也提醒一次,讓孩子逐步完善心理接受度。

③告別要有儀式感

當我們和朋友結束會面時,都會互相道別,對於孩子而言,他們遊戲的對象就是他們的朋友,哪怕只是玩具和設施。

家長可以通過一些有儀式感的告別方式,來讓孩子理解和接受暫時的「分別」。

比如讓孩子和滑梯、玩具、電子產品等物品說再見,約定下次「見面」的時間。用告別的儀式讓孩子從玩耍的興奮感中平穩地脫離出來,理智地接受配合。

面對孩子的請求,採用恰當的處理方式很重要,家長要懂得尊重、理解孩子的想法,用策略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自覺配合,這樣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