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件事」父母越能「忍」,養出的孩子越自信,長大更優秀
2022/01/13

父母都希望孩子是自信、陽光的,而為了培養這些質量,很多父母從小都不慣著孩子,不論大事小情,都會先吼上兩句,也總是比孩子更著急,先為孩子做好萬全準備。

但實際上,這真的是正確的教育方式嗎?不少家長發現,自己越發火孩子越犯錯,越是催促孩子越磨蹭,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反而越不自立。

是自己做得不夠好,還是孩子太叛逆呢?根本原因其實是, 作為父母沒能學好「忍」這一課。

自信是人生最大的閃光點

80後、90後的年輕人文化程度都很高,當他們開始為人父母後,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都會更注重孩子性格及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稍淺顯一些的教育目標是為了讓孩子學習成績更出色,而更有內涵一些的教育方向,是讓孩子成長得更加陽光、自信、充滿正能量。

什麼是自信?簡而言之就是相信自己,認為自己可以。心理學家表示,具有這種性格特點的人,往往做事更有底氣,更有動力,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相信自己的人,內心往往是樂觀的,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正面的評價,對客觀世界有所期待,對他人是友好的,總能找到合作方向。

這種人不論做任何事,都可以通過努力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達成所願。因此,自信雖然只是內心的一種自我認可,卻可以給人生帶來無限可能。

自信的孩子,往往都有一對會「忍」的父母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這是很多父母公認的難題。

想讓孩子自信,家長就不要凡事「管太寬」,適度放手,才能給孩子空間去感受成長的樂趣,增強思考、行動的信心。

首先,家長要忍住「不發火」

為了規避老一輩家長嬌慣孩子的教育弊病,很多年輕父母採取的教育方式是不要去縱容孩子,甚至經常因為孩子犯錯而發火。

但發火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出現兩個極端,第一是父母越發火孩子越叛逆,第二是完全被父母的火氣壓制住,變得無主見、做事瞻前顧後、猶豫不決。

當孩子犯錯時,用一個眼神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認為這是不對的,或許比怒吼制止的效果更理想。

其次,忍住「包辦」

因為家長工作往往很忙,早上起床後為了節省時間,都習慣了幫孩子整理衣物和床鋪,習慣了幫孩子穿衣服、背書包,甚至習慣了幫孩子穿鞋系鞋帶等等小事。

至于興趣班報什麼,課後時間如何安排等大事,更成了父母的「一言堂」。可往往越是事無巨細,孩子反而越不自立。

父母包辦了所有事,孩子便缺少了動腦思考和動手去做的機會,時間久了便會失去做事的主動性,總是等待被安排,這樣的孩子又何來自信和果敢呢?

最後,忍住「催促」

早上叫醒熟睡的寶寶,父母往往要「三催四請」,吃飯時間父母還要再三催促抓緊時間,出門穿鞋還要喊上幾句「要遲到了快點兒」……

每件事都要父母操心追著、趕著去完成,很多家長吐槽自己就是「人肉鬧鐘」

。但即便用心良苦,家長也要適時適度停止催促。

因為長期在父母催促中長大的孩子,容易對父母過分依賴,缺乏主見和判斷的能力。此外,長期在父母並不慈祥的催促聲中生活,孩子容易出現焦躁、抑鬱等負面心理特點,不利于健康成長。

家長要學會適度放手,讓孩子學會掌控時間、管理時間,成為時間的主人,當自己可以將事情安排妥當時,他們自然就有了自信的質量。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