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孩子當出氣筒,孩子的心靈比我們想像得更細膩、更敏感
2021/01/18

你小時候最深的記憶是什麼?

一般當爸媽開始五四三二一倒數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該妥協了,不然面臨的可能是單打,也可能是男女混合雙打。

當然,除了倒數,還有就是「你不聽話就叫員警叔叔把你抓走」的威脅,特別是 「你要是再不聽話就把你扔進垃圾桶」,不知道這句話是多少人小時候的噩夢?

01

一位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駡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 「踢貓效應」,描述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傳染過程。

即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在一個家庭中,孩子無疑是最弱小無力的個體,因此,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 孩子或多或少被迫成為父母情緒的垃圾桶,全盤接收著父母從各個地方來的負面情緒。

媽媽上一天班,工作遇到很多煩心的事,回到家看到孩子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立馬火冒三丈,對孩子一頓劈頭蓋臉的斥責。

家長帶著孩子見朋友,別人的孩子都會甜甜地打招呼,自家孩子卻像個悶葫蘆,半個字都吐不出來,瞬間感到很沒面子,一股無名火湧上心頭,開始罵孩子:「不會喊人啊,沒用的東西!」

父母離異的家庭裡,孩子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把自己對丈夫的怨恨、對現狀的不滿、焦慮情緒,都轉移到孩子身上,每天臉上佈滿愁苦的陰雲,和孩子哭訴、抱怨。這種負能量,也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狀態,孩子不堪重負。

02

在綜藝節目《你好,媽媽》中,主持人問演員陶虹:

「你對網上那些陪娃做作業的父母,著急上火河東獅吼理解嗎?」

陶虹說:

「理解,人在生氣、緊張、恐懼的時候,智商為零……你需要摁住自己,別人沒關係,自己才是那個導火索。很多戰爭都是因為你的情緒沒處理好爆發的。」

的確,在教育孩子時,很多問題都源于父母自身沒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於是容易缺乏耐心、同理心,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發脾氣,親子關係越來越差,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情緒管理,是一個人一生都要不斷學習和實踐的課題,它會讓我們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感受到人生中的幸福感。

為人父母,更是應該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更好地對孩子的成長負責。

03

如何處理好自己的垃圾情緒、不讓孩子做自己的出氣筒?建議在以下幾種場景多一些暫停、自我檢討:

1、 情緒波動時,問問自己「為什麼想發脾氣」

說起育兒裡的大發雷霆,我們要明白每一份垃圾情緒裡都有一個家長的態度在牽引著,擺正好自己的態度才能去理智梳理自己的情緒,當然情緒波動時只差一釐米的距離,我們可能就會忍不住大發雷霆對孩子進行語言和情緒上的毒打,一句控制好自己的清晰並不會停止這次無硝煙戰爭,想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也並非一句話「別生氣」那麼簡單。

但是不管什麼樣難纏的情緒,我們都應該給自己的心火降降溫、問問自己「為什麼要發脾氣」,給自己一分鐘的分析冷靜時間,就會發現暫停的波動情緒得到了有效的回溫,這是因為焦躁不安的時候基本上什麼解釋、什麼安慰都是負面的,只有自己的焦躁平穩情緒才不會越來越激動。

2、 依然想發脾氣時,不妨試著問問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鄰居家的女兒非常愛美,每週上學換乾淨衣服的時候,都非要挑一件最漂亮的裙子才肯換衣服,要知道把衣櫃倒騰得亂七八糟再次整理也費功夫呀,每一次鄰居媽媽都不耐煩地說「我真想把你的裙子都給扔了,你看看時間馬上都要遲到了」

清晨的咆哮也讓小姑娘帶著滿臉愁容去上學,後來鄰居自檢自己為什麼要發脾氣後,覺得「自己擔心女兒遲早對她凶,也是希望她能把上學當回事、不要過度臭美」。覺得自己發脾氣沒有錯的鄰居,在和女兒之間的抬杠下情緒是越來越難控制,再次引導鄰居試著去瞭解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後」,發現女兒只是想穿得美美去上學而已。

原來班裡有個穿裙子的同學經常被誇「今天真漂亮」,所以鄰居的女兒才會每天不斷倒騰,瞭解事情的大概經過後鄰居對女兒一通表白,那句「寶貝,你永遠是媽媽眼裡最漂亮的小公主,做好你自己才是最靚的仔」,讓小姑娘的穿衣風格也回歸到自己,最重要的是在學習方面也愈加自信了許多。

3、 孩子犯錯時,不要急著去責怪誰是誰非

關於孩子的成長,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是抱著希望孩子更好的態度去精益求精,但是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那麼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作為家長一定不要急著去責怪誰是誰非,不分青紅皂白地一昧責怪只會讓孩子心中有更多的委屈。

在瞭解孩子犯錯的大概的起始末裡也一定不要帶著情緒去偏頗,孩子犯錯可以被諒解、但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在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教育裡父母雙方的默契度非常重要,比如孩子回家之後首先打開電視、不願意寫作業被媽媽批評,這個時候孩子找向爸爸求幫忙,這個時候爸爸堅持原則就是在給媽媽的教育減負。

若寶爸輕輕地反問一句「你覺得這樣做對嗎」,會給孩子一個自檢的封閉空間,讓他們深刻地和自己的錯誤面對面相遇,也給糾正錯誤提供了一點點改變的機會,孩子的錯誤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而改變錯誤也不是一句話就能解決,所以說,在孩子的錯誤糾正裡,我們除了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之外,還要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時間相信他們可以一點點地改變,而父母的信任也是孩子堅持下去的理由。

Wendy媽有話說:

養育孩子不僅僅是我給你飯吃、給你衣服穿就可以了,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往往就是我們教育的態度,這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在和孩子相關的問題上,用溝通取代發脾氣,多一份同理心,耐心,會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做好自己,對自己的情緒負責,不讓孩子承擔不屬於他自己的情緒的重量,是每一個父母的必修課。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