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發脾氣?讀不懂他的「潛臺詞」,你永遠成不了好父母
2021/11/02

不買玩具,孩子哭鬧;飯菜不合胃口,推碗大驚小怪;當你表揚其他孩子時,孩子會情緒激動,會動手打人……

作為家長,你是否也有這樣的困惑:明明是小事,孩子就是想動情?有時候鬧多了,忍不住大聲責駡孩子,事後才後悔:你跟一個孩子計較幹嘛!

發脾氣不代表孩子叛逆,也不是孩子被寵壞,而是父母不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不理解他們的「潛臺詞」。

如果家長誤解了孩子的「求救信號」,很可能讓孩子的問題更加嚴重;所以,當孩子發出這三個信號時,家長一定要引起重視。

孩子遇到問題,沖大人發脾氣是「沮喪感在作祟」

有一段時間,兒子的脾氣變得很大。

我看到他在寫數學題時抓耳撓腮、苦思冥想,便關切地問他: 「怎麼了?不會做嗎?」

他不但不領情,還氣呼呼地沖我喊道: 「我做作業的時候,你能不打擾我嗎?」說完,還把我推出門外。

我兒子不知好歹的樣子使我很生氣。我罵他:「數學題我不會做,玩具我也不會拼,這是你自己的失敗,你生我什麼氣?」

沒想到,這句話更激怒了兒子:「是啊,我就是什麼都不做,我就是個傻瓜,你滿意嗎?」

看著我兒子的憤怒的模樣,我突然想起在心理學書上看過的一段話: 「孩子渴望去做一些事情,但是,當想做的事情遠遠超過他自己的能力之後,大腦就會產生壓力激素,比如皮質醇,它會讓孩子的大腦產生憤怒的情緒。」

孩子對父母發脾氣,而不是把事情做好,這其實是對自己的「無能憤怒」。

凱蒂說: 暴力只會教導暴力,焦慮只會教導焦慮,而和平則教導和平,愛教導愛。孩子沖我們發脾氣,也是我們瞭解孩子的重要契機。

發生了什麼,抗拒了什麼,害怕了什麼,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讓孩子信任父母,和父母一起面對錯誤、解決問題。

孩子叛逆,故意跟父母作對是想要「自己做主的權利」

有一位媽媽推文求助: 「我們家孩子你讓他幹點什麼,他總是很容易叛逆和不配合,甚至故意氣你,威脅你。

比如你讓他快點寫作業,他就故意拖延、磨蹭、敷衍;你讓他去看一本名著,他偏要去看漫畫;你不讓他吃冰淇淋,他威脅你‘不給我吃冰淇淋,我晚上就不吃飯’。」

心理學上有一個「 挑釁式需求」: 「是指孩子會通過對立和反抗的情緒來與成年人發脾氣,大部分孩子在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內心時就會採用這樣的方式故意引起家長的注意或者表達自己的需求。」

簡單地說,這個故意反對父母的孩子,其實是在用憤怒表達自己的「需求」。隨著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孩子會越來越不滿足于只按照父母的指令行事,開始想要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父母放棄對孩子的控制,給孩子一些自主選擇的權利,讓孩子感受到尊重,有更多的掌控感,孩子自然會放下與父母的糾結。

愛撒謊、找藉口是為了「逃避父母的懲罰」

記得尹建麗老師曾在一次採訪中解釋過孩子為什麼撒謊: 「幾乎所有孩子的謊言都是迫于壓力,TA是害怕某件事情或者是為了保護自己,TA一定會說一些假話。

每一次孩子說假話,都是為了自己願望的達成。

一個孩子之所以最後變得謊話連篇,肯定是跟家長的相處出現了一些問題。」

加拿大心理學家塔爾瓦所說: 「幫助孩子享受誠實的愉悅,孩子會更傾向于誠實。」

一個孩子不小心打碎了家裡的花瓶。他怕挨駡,騙媽媽說: 「花瓶是自己掉下來的。」

媽媽沒有急著批評孩子,而是溫柔地對孩子說: 「如果你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媽媽不會怪你的,下次還是小心點吧。」

孩子聽了媽媽的話,一臉愧疚地向媽媽承認是她不小心打碎了花瓶。

可見,孩子犯錯後,家長試著去理清孩子謊言背後的心理需求,給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認可,讓孩子感受到誠實不會帶來嚴重後果,反而會得到家長的理解和幫助,孩子也會勇敢地認錯。

保護好孩子的誠信質量,讓孩子的心靈活在陽光下,孩子才能真實、誠實地活著。

孩子有不良情緒並不可怕。人有喜怒哀樂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孩子不良情緒背後的信號。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接收,幫助孩子面對和處理好與壞的情緒,解決壞情緒帶來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教會孩子們長大後如何勇敢前行。

AD
文章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