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性格培養過程中,除了社會、幼稚園作用,家長的影響同樣重要
2022/01/03

幼兒的各種行為,或多或少都被打上了家長的烙印。因此,家長在養育幼兒過程中,有必要時刻關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把好他們性格的「風向標」。

1.家長態度影響幼兒安全感的建立

美國心理學教授埃德·特羅尼克做過一項關于表情的經典實驗。實驗之前,母親微笑著和嬰兒說話、逗他、摸他,和他愉快地互動,兩人都很開心,氣氛輕鬆愉悅,嬰兒很享受這個過程。實驗開始,母親轉過頭去,再次回頭時換上一張沒有表情的臉。嬰兒還是笑著和母親互動,但是一會兒就察覺出母親不對勁,便開始做各種表情和動作想引起母親的回應,可母親依舊面無表情。嬰兒慢慢變得不安起來。最終,嬰兒徹底崩潰,大哭起來。

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人在嬰兒期就可以感知母親的情緒。母親的情緒決定孩子的情緒,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當母親對嬰兒積極回應時,嬰兒是開心的、安全的;當母親對嬰兒消極回應時,嬰兒是焦慮的、恐懼的。由此可以推測,積極、充分、有效地回應孩子,能夠讓孩子對外界產生信任感,更容易形成積極的人格,發展對周圍人的信任感與積極的愛的聯結,有利于孩子發展出安全型依戀,這份安全型的依戀關係足以支撐孩子去探索世界。

反之,孩子在嬰兒期缺乏持續的、足夠的愛的回應體驗,需求沒有被滿足,就很難建立對世界的信任,不利于健康人格的養成。

因此,當孩子要求家長回應時,比如評價他畫的畫、為他講解繪本時,家長一定要有一個溫和而積極的態度。即便是在忙,也要溫柔地跟孩子說,而不能用冷漠、不耐煩等表情回應孩子。

2.家長為幼兒處事方式提供示范

「你,別碰杯子!」5歲的莉莉用手指著來家裡做客的好朋友芳芳嚴肅地說。芳芳一下子被嚇哭了,芳芳媽媽趕緊去哄女兒。在旁邊目睹這一切的莉莉媽媽十分尷尬。但她突然驚訝地意識到:這不就是自己平常對待莉莉的方式嗎?原來,莉莉在潛移默化中已經學會了媽媽的行為。

家庭成員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接觸最多的人,原生家庭對兒童的性格特點、處事方式、價值觀、心態、愛的能力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正如中國古代哲學家墨子所言:「(素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如同一張白紙,而家庭就是一個染缸,當這張白紙進入染缸,就會不由自主地被浸染成父母一樣的顏色。

很多時候,這種浸染是不自覺的。這就造成無論家長的行為是好還是壞,孩子一概都會吸收,內化成自己的處事方式。因此,作為家長,應當時刻反思自己的行為,注意為幼兒營造一個好的浸染環境,以期對幼兒產生良性影響。

3.培養幼兒好習慣要講策略

幼兒期是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如果幼兒在這一時期沒能養成良好的生活及學習習慣,那麼以後也很難建立起來。但幼兒的習慣並非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家長有意識地運用一定的策略去引導。

例如,如何讓一個不願意收玩具的幼兒養成遵守秩序的習慣?首先,家長可以告訴幼兒為什麼要收玩具,比如可以讓房間變得更整潔、可以使所有的玩具不丟失。但這種講道理的方式未必總會有效。那麼,家長還需要充分發揮智慧,抓住其他重要的教育契機。

比如幼兒第一次主動收玩具時,及時表揚:「你會主動收玩具了,真棒!」以後每次都這樣,幼兒自然就會慢慢喜歡收玩具了。還可以在其他人面前表揚幼兒,他慢慢就會朝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了。最後,習慣成自然,幼兒每次玩過後就會主動收玩具。

當然了,這個辦法是因人而異的,要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

糖果媽媽寄語:

幼兒期是學習的關鍵期,幼兒有強大學習能力,但在行為上卻缺少穩定性。家長應通過觀察、了解幼兒,運用科學、合理的強化手段引導幼兒,通過不斷的刺激和訓練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形成良好的性格。

在家庭環境中,家長臉上微妙的表情變化、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幼兒性格的形成。幼兒的成長還離不開幼稚園和社會環境,只有家庭、幼稚園、社會密切相扣,營造良好適宜的教育環境,才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AD
文章
快訊